部长吃橘不如推广奥运经验
2008-11-04

2008年11月04日 00:00:28  来源:新华网

    毛建国 

    11月2日,成都举办“万人免费品尝柑橘活动”,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四川省副省长张作哈、省农业厅厅长任永昌等带头吃橘子。一个小时内,20吨免费品尝的柑橘被市民全部吃掉。(据11月3日《天府早报》

    在食品安全公信力
急剧下降的背景下,成都这一举措应该说有一定意义,但只是治标之举,并不能从根本上恢复公众的消费信心。

    如何治本,我们不妨把目光投向刚刚过去的奥运会。作为一届绿色奥运会,北京奥运会不仅在体育上彰显了“更快、更高、更强”的精神,在食品上也让世界感受到了“安全卫生健康”。因此,总结并推广奥运食品供应的经验,能够有效提升食品质量,恢复公众信心。

    民以食为天。近年来,“米袋子”、“菜篮子”一直为各级政府所重视,但也无须讳言,与国际标准相比,与纷繁复杂的食品安全社会现实相比,我们有些食品的标准显得相对滞后。采用滞后标准生产的食品,其质量状况当然不容乐观。

    今年初,北京市食品安全办公室新闻发言人唐云华曾表示,北京奥运会的食品安全标准严于国际食品安全标准,完全可以放心食用。如果我们所有的食品,都能采用奥运标准,无论是生产者还是监管者,都能在明确而严格的标准面前照章办事,那么问题食品将难有生存空间。

    我们的近邻日本,在食品安全上一直比较苛刻。据悉,日本人进超市买菜,不仅要知道价钱,还要细看生产地,了解生产过程,查明农家的出身。或许我们没有这样的习惯,但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即使有这习惯,又怎么可能知道蔬菜是谁产的,鸡蛋是哪里生的呢?这就涉及到食品安全追溯系统。在北京奥运会前的“好运北京”体育赛事中,奥运食品安全追溯系统就投入试运行,事实证明,这是奥运食品安全的一个重要保证。在食品安全问题进入多发期,食品安全追溯系统理应向全国、向所有食品推行。

    一个成熟的体系必然有严格的处罚制度。据悉美国农场主从来不敢随便使用化学农药,否则他们可能倾家荡产。在奥运食品供应中,我们有谁见到哪一个食品企业敢无视食品安全?当前,我们有必要提高处罚标准,要让危害食品安全者付出沉重的代价,要有让造假者“一次造假终生惩罚”的铁律。若能如此,试问,谁敢视食品安全如儿戏?

来源:新华网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