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与火 谁关心茅盾文学奖
2008-11-03

时间: 2008-11-03     作者:本报记者 吴海虹 钟禾

  10月27日晚上11点,第七届茅盾文学奖的结果在中国作协的官网——中国作家网正式发布,贾平凹的《秦腔》、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周大新的《湖光山色》、麦家的《暗算》获奖,这与此前网上盛传的名单完全吻合。

  获奖作品 and 作家

  四部作品中,贾平凹的《秦腔》最引人注目,公认度最高。《秦腔》以贾平凹的故乡棣花街为原型,通过一个叫清风街的地方近二十年来的演变和街上芸芸众生的生老病死、悲欢离合,表现了中国社会的历史转型给农村带来的震荡和变化。贾平凹曾说过,“我要以它为故乡树一块碑”。

  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和麦家的《暗算》在出版时曾引起过文学界和媒体关注。《额尔古纳河右岸》是一部描述东北少数民族鄂温克人生存现状及百年沧桑的长篇小说。迟子建对获奖比较平静,认为获得茅盾文学奖对她就意味着,要继续写好小说。

  除《秦腔》外,据网上的读者调查显示,《暗算》知名度也颇高。这是一部直接反映反间谍部门无线电侦听与密码破译的作品,将间谍战、密码战、无线电侦听融为一体。麦家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获茅盾文学奖是一个很大的意外,并认为《暗算》之所以能获得评委厚爱,更多是因为自己笔下的英雄。

  周大新的《湖光山色》则有些“爆冷”的意味。《湖光山色》以亚洲最大的水库丹江口水库为地点,描述了一个曾在北京打过工的乡村女性暖暖与命运抗争、追求美好生活的不屈经历。四年前,周大新的《第二十幕》曾入围茅盾文学奖,同样是乡村题材。

  文学界 冷 处理

  网络上 热 哄哄


  连日来,评委陈晓明、谢有顺等接受媒体采访,对茅盾文学奖各获奖作品作家都做了解读,但除此以外,对于茅盾文学奖的结果,文学界普遍反应冷淡。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现当代文学青年评论家坦承自己对获奖的作品了解不多,无法发表评论,并认为文学界对于茅盾文学奖没有反应,就是一种反应。

  与之相对的是,获奖作品在网络上获得的关注。10月22日,国内最大的文学原创网站起点中文网宣布与茅盾文学奖入围的21部作品正式签约,获奖作品名单则最早出现在新浪网。据盛大文学有限公司CEO侯小强介绍,截止到目前为止,上了网的入围和获奖的茅盾文学奖作品平均点击量是20万人次,即累计有500万人次左右的阅读总量,侯小强说,很多线上读者是冲着这些作家和茅盾文学奖的名气去点击作品的。从本周开始,这些作品就要实行付费阅读了。

  ■周边

  这么多年,我从来没有获得过国内国家级的文学奖项,所以已经非常非常习惯了。如果哪天突然告诉我获奖了,我可能还会觉得惊讶呢。

  ——余华在被问到总是缺席“茅盾文学奖”提名的感受时说。在茅盾文学奖揭晓的本周,在国内备受争议的《兄弟》继获得法国文学奖后,又入围了英国布克奖的姊妹奖“曼亚洲文学奖”,余华成为五名该奖项获选人之一。

  ■知道

  茅盾文学奖是中国第一次设立的以个人名字命名的文学奖,是根据茅盾先生生前遗愿、为鼓励优秀长篇小说的创作而设立的,是中国长篇小说的最高文学奖项之一,每三年评选一次。

  茅盾文学奖引发广泛争议是从第四届开始的。批评者主要是文艺界持新潮理论观点的评论家,其中以洪治纲1999年的长文《无边的质疑——关于历届“茅盾文学奖”的二十二个设问和一个设想》为代表,文章从比较纯粹的审美原则出发,陈述了茅盾文学奖评判的弊端。这类批评在当时的文艺界引起强烈反响和共鸣,并对茅盾文学奖改革形成了切实的压力。

  和往届相比,第七届茅盾文学奖的结果和奖项本身所引起的争议虽然也有,但并不激烈,这种平淡也许正折射出了中国当代文学在今天更缺乏读者及关注的尴尬境地。

  ■访谈

  可能遗漏了好作品

  但至少没有坏作品


  谢有顺(茅盾文学奖的终审评委、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为什么是这四部作品获奖?)这是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因为评奖都是根据程序来一次次讨论,一次次投票评出的。当然,每个人都可以提出自己的茅盾文学奖名单,但由程序公正而选出的获奖者同样值得尊重。评奖能否成功,有时不是看是否遗漏了好作品,而是看是否让坏作品进入了获奖名单,现在看来,这届茅奖的获奖作品中,可能遗漏了好作品,但至少没有哪一部作品是坏作品。

  (茅盾文学奖的评奖结果,能不能代表中国当代文学的实际水平?)某种程度上说,可以。但是,用一个文学奖来评论一个时期的文学水平高低,是片面的,也是挂一漏万的。任何奖项,在我看来,都是写作的副产品,真正重要的还是写作本身。而且,写作的人多,获奖的人则永远是少数,要想真正认识中国当代文学的实际水平,我认为还是要读更多作品,而不仅仅是这四部。

  (很多圈外人不关心茅盾文学奖,甚至不知道获奖名单已经出来了。)如果圈外人都关心起文学奖来,我才觉得奇怪呢。即便是诺贝尔文学奖揭晓,圈外人也不会去关心吧?就像我们普遍说不出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和物理奖的获得者是谁一样。文学在今天已经恢复到了一个正常的轨道,那就是对文学有喜好的人才会去读它,关注它,以前那种狂热的文学幻觉消失了,这未尝不是件好事。事实上,和那些戏曲奖、音乐奖颁发之后毫无声息比起来,文学已经是很幸运的了。至少,媒体还会自觉地在讨论茅盾文学奖的各种话题,还有一定的热度。对于文学而言,过热或过冷都是不正常的,现在这样子,刚好。

  (某权威网站所做的民意调查结果表明:半数以上的人都没有看四部获奖小说中的一部。)也就是说,这个调查结果表明,有近半数的人读过这四部获奖小说中的一部?你不觉得这个数字太庞大了吗?这么多网民中,如果有近半数的人读过某部当代小说,这不是很恐怖的事情吗?应该是百分之九十五的人没有读过这些小说才正常。你想一想,假如在我们的生活中做一个调查,有多少人读过《红楼梦》、莎士比亚和托尔斯泰,结果肯定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没有读过吧?读过的人总是少数。即便是大学教授,没有读过《红楼梦》的人也多得是,因为有些研究物理或微积分的人,从根本上就不爱读文学作品,他才不管什么红楼梦还是白楼梦呢。因此,你说的半数以上的人都没有看过四部获奖小说中的一部,这已经是太高的比例了,当代文学是不可能有近半数的阅读率的。

  (茅盾文学奖此次的获奖名单和之前网上的名单完全一致,不免让人联想起诺贝尔文学奖没法预测,博彩公司每年都要为此丢尽颜面。)猜得到吗?我不这样认为,投票前一个晚上,我和铁凝主席聊天,她尚且还猜不出谁最有可能胜出呢,何况是外围的人。至少,我那些文学界的朋友中,迄今为止没有一个人说自己猜中了结果的。至于你所说的网上的名单,那不过是评完之后提前被透露出来的(因为从评完奖到公布结果,这中间有几天的时间差),它本就是知情者说出来的,当然真实无误了,这根本不是什么猜出来的。

来源:东快网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