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03日07:49 来源:南方都市报
中国政法大学的老师,被学生残忍地砍杀在讲台上。这个新闻,让一些论者感慨“教师成为高危职业”,对此相信很多人感同身受,但是否应该有一些建设性的探讨:教师职业如何变得不高危?
暂且不管未被证实的被杀害老师“与女研究生关系暧昧”情节,仅仅考虑部分中国政法大学学生对老师的怀念中涉及的细节,我必须抱歉地说,需要无情地指出的是,这位老师对女性学生的“浪漫”情怀,已经到了一个工作伦理的边缘状态———虽然在缅怀的话语中,这些都是被学生当成一种友善和“浪漫不羁”的教师素质描述的。
众所周知,学生在情感上,崇拜爱慕老师,是青春期的普遍反应;但这是否意味着,一位老师可以借用讲台,满足自己私人的感情和欲望,或者对自己企图满足自己私人感情和欲望毫无反省呢?教师无论在知识还是阅历上,或是掌握的资源上,都对学生有着极大的影响力。
欧美社会对私人生活的多种样貌比较宽容,但他们的高等学府,却对师生之间的亲密关系作出极为严格的限制,并且不是不成文的规则,而是写得清清楚楚、约束力十分刚性,有可能会导致教师被辞退的工作守则。这不是反对“自由恋爱”,而是为了规避性骚扰指控。老实说,在中国目前的高校中,我们看不到这样普遍的刚性约束,也看不到其背后对师生权力关系的深刻认识而产生的基本道德约束。
尤其在目前,高校就业压力大、学生患得患失的心态普遍,必须要保证老师和学生之间,有更公平的评价体系、更民主的学术互动,或在有“暧昧关系”投诉的情境下,作一些必要的利益回避的安排。这些安排的原则,就是最大程度地把“公”、“私”隔离,让老师不要为公事引起的争端,付出生命的健康的代价。另外,通常矛盾都有升级过程,投诉机制本身能够提供一些警讯,因此,这是一个全方位的安全机制。□洛洛
来源:和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