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在“中国市长论坛”上表示:“应该给各城市政府一定的自由度,各地的政府应该说有能力、也有责任,作出一些政策上的选择。”这可以算是高层对各地刺激楼市政策作首次作出的正式表态。
关于楼市松绑的呼声今年一直不断。最初只是个别开发商,如中房集团董事长孟晓苏就公开质疑“难道我们还要去人为地造成一个楼灾吗”?后来中房协也站了出来,再后来一些地方政府就纷纷推出各种“救市”举措。然而,市场上反对质疑之声也很激烈。10月18日,据一著名门户网站的调查显示,大约有八成的网友反对救市。
为什么要救市?
从楼市本身来说,救市举措的确可缓行。在国家宏观调控之下,狂热躁动的中国楼市开始回归理性,房价同比涨幅明显回落;但从全国整体情形来看,房价实质性下降的幅度还相当有限。据国家发改委、统计局公布的数字看,8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住房销售价格同比依旧增长5.3%,环比仅出现0.1的回落。当前楼市之所以低迷,从本质上看还是源于“有价无市”,房价超出普通百姓消费水平,楼市泡沫依旧存在。
不过,从国家宏观经济全局的高度看,当下适当放宽房地产行业限制却有必要。受金融海啸及全球经济放缓诸因素影响,今年下半年以来,中国沿海地区外贸进出口、工业企业增长速度、工业企业增加值以及工业效益,都出现了下行趋势。GDP增长减速趋势也较为明显,今年第一季度GDP增幅比去年全年下降了1.3个百分点,而上半年比去年同期更是下降了1.8个百分点,2008年的经济增长回调明显偏大。
为了应对这场罕见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中国政府也及时作出了相关政策调整,出台了系列刺激经济方案。继9月15日晚央行宣布下调贷款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后,10月8日晚又再次宣布下调“两率”。国务院还决定自10月9日起,对储蓄存款利息所得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对此,有专家认为,这标志着货币政策的彻底转向,今后宏观调控将可能转变为全力保经济增长。
如何确保经济的持续增长,在金融危机肆虐全球的当下,增加固定资产投资、拉动内需或许较好方法之一。从这个角度看,确保房地产市场的稳定发展,意义重大。房地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据报道,在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比例中,房地产投资占1/4,大约能贡献10%的就业。而据前建设部副部长齐骥透露,房地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2个百分点以上,房地产业和建筑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10%。因此,当前如果房地产业出现剧烈下挫,我国经济迅速下滑的风险将加大。
如何“救市”?
稳定房地产市场固然必要,但这并不意味着地方政府就可不顾一切盲目救市。“救市”要有理,“救市”更需有道。
首先,必须促使房地产商降价让利。救市不是救开发商、不是救高房价,这一点必须旗帜鲜明。当前楼市为何陷入成交量萎缩的僵局?关键还是一些商品房的价格没有真正降下来。正如有专家所言,市场上“只有卖不出的价格,没有卖不出的房子。”今年9月初,万科在杭州搞了一次促销活动,因房屋价格相对适中,刚一推出就受到市民抢购。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市场需求量很大,人们购房的热情其实很高。因此,要打破当前楼市的困局,仅仅靠松动二套房贷、缓征收土地增值税,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尽快让开发商走出暴利思维,切实将价格降下来。
其次,作为利益相关方的地方政府,也应敢于让出部分收益。房价高企,一些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功不可没”。曾有开发商透露,房地产的成本大致有5个构成要件,分别是土地成本、建筑成本、管理营销成本、税费成本和公关费用成本,“土地成本大约占25%-30%,建筑成本占25%-30%,管理等费用占10%,税费等开支则几乎占去房价成本的30%-40%。而一些开发商之所以死活不肯降价,不排除个别确因利润较小的缘故。前几天,有开发商向媒体诉苦,称自己的利润只有5%。情况是否属实,暂且不论,但税费、土地出让金过高,却是不争的事实。地方政府既然积极救市,就应多方面综合考虑,让百姓真正受益。
再次,继续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加大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等保障性政策住房力度。在楼市低迷的情形下,加大该类住房建设力度会分流市场需求,给楼市回暖增加困难。这其实是一种误解。恰恰相反,加大该类住房建设力度,不但可以拉动内需,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而且还可以对楼市定价标准提供参考依据。从北京市场来看,在楼市低迷的当下,限价房等政策性保障住房,以其价廉、质优、有保障等多方面优点,成为市民热捧的对象,销售率基本达到100%。此外这些政策性住房还可以有效预防全球经济回暖后楼市价格出现较大幅度的反弹。当前,楼市调控政策之所以可能出现调整,很大程度上正是迫于国际形势的急遽变化。
最后,各地政府还应加大对中小企业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扶持力度,以从根本促进宏观经济基本面持续发展。近些年来,房地产行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一直占据较大比例。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便警示我们应尽早改变这种格局。日前,社科院出台的报告也显示,中国应看淡房地产行业,过去那种高度依赖房地产业拉动经济增长的做法,可能扭曲经济增长的拉动因素,降低经济整体竞争力,甚至诱发社会矛盾。在楼市低迷时,一些开发商之所以敢死扛硬顶,其实多少也有点要挟经济之嫌。因此,要让楼市回归理性,就必须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以此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房地产行业关系国计民生,在国际经济形势急剧动荡、国内经济形势面临一定挑战的情形下,地方政府适时推出一些稳定楼市的政策举措,是必要的,这也体现宏观调控的灵活性、预见性。但地方政府在“救市”的同时,必须综合考虑,兼顾多方面利益,彻底放弃唯GDP至上的政绩观,走科学发展之路。只有这样,楼市乱象才会得到有效根治,中国经济才会更具竞争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