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医改,公益性的回归
京报网 bjd.com.cn 日期:2008-10-20 15:26
经过两年多的讨论和修改,新医改征求意见稿本周终于揭开面纱。其实,挂在政府网上向社会征求意见的这洋洋万余字,还只是一个框架。在许多普通百姓看来,里面多是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之类的“虚词”;但懂行的专家们则在第一时间解读出了新方案最牵动人心、最能让老百姓得着实惠的关键词:公益性、政府主导、全民覆盖。
许多专家都曾表明,我国医疗卫生领域存在诸多矛盾,公益性不足是各种问题的共同原因之一。更有人明确提出,卫生体制改革最大的损失是行业发展迷失了方向。且不论这一说法是否准确,但公共医疗日益严重的逐利化现象却是有目共睹的。
其更深层的原因,有人说是过去一段时期的政策偏重约束患者一方,使个人医疗费用负担加重;有人说是政府投入不足;也有人说是鼓励医院创收和自我发展走偏了路……但无论什么原因,现实是我国卫生总费用由1980年的143.2亿元猛增到2006年的9843.3亿元,增长了68倍,同期政府和社会投入所占比例却由78.8%下降到50.7%;个人支出所占比例由21.2%增加到49.3%(数据据新华社)。“看病贵、看病难”一度成为社会中普遍而突出的问题。
认识不足、财力不够、历史形成的卫生资源分布不均衡……这一切令我们遭遇了探索过程中不可避免却又刻骨铭心的教训。健康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保障好这一权利,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幸福。而只有建立在充分汲取经验教训的基础之上,制定出的新方案才会科学、完善。
我们欣喜地看到,新的医改方案明确了一个好的大方向,坚持了公共医疗卫生公益性这条主线。其中强化政府责任成为一个重点方面:政府很好地肩负起规划的责任,医疗资源的布局就会更加合理;政府加大投入,群众的医疗负担就会逐步降低;政府强化监管,不公平、不规范就会减少……而多层次的、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障体系则在制度公平性方面实现了重大进步。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理智地认识到,在一个拥有13亿人口、城乡差距巨大的发展中大国,建立比较完善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明确方向和框架只是一个开始,就如同盖大楼打牢了地基,很重要,但不是全部。我们期待着新方案勾画的那个美好前景:到2020年,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基本建立。我们更迫切的期待是一份科学的、符合国情民意、操作性强的执行细则的出台,是有关医疗机构在公益性、政府主导的方向指引下,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的转变。
(北京日报 赵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