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何缺少科幻大师?
2008-10-19

    “科幻文化可以表达人类最丰富的想象力。”如今,中国“神七”顺利飞天,科幻文化的发展却相对滞后。近日的 一项调查显示(1079人参与),66.7%的人认为中国科幻文化与航天大国地位不般配,57.6%的人认为中国既要有飞天的航天员也要有世界级科幻大师。57.6%的人呼唤本土科幻大师。遗憾的是,中国不仅缺乏科幻大师,甚至连一支像样的作者队伍都没有,科普、科幻期刊同样聊胜于无。(10月16日 《中国青年报》)

    本世纪科幻文坛超级大师阿西莫夫从《罗马帝国衰亡史》吸取灵感而创作出的不朽科幻巨著《基地三部区》,曾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而这部不朽的巨著也是2008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年轻时最钟爱的作品,正是这部作品引领他走上了经济学的研究领域(10月13日 南方网)。

    想象力是创造力的重要标志,“科幻是对人类未来的忧患,对人类命运不断做出新的思考,不断指出新问题,它永远走在人类发展的前面,不断打破现有框架。”这种非凡的想象力,既可以穿透时空,洞察未来,也可以贯穿不同的知识领域,由此及彼。她总是以出新、出奇、打破常规和一切框框的思维方式,以崭新的视界为人类提供认识自然世界和生命奥秘的钥匙。许许多多的预言和童话由此也一步一步变成了现实。许多人认为科幻文化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部分,可谓一语中的。

    但调查发现,84.0%的人印象最深刻的科幻作品来自外国,66.7%的人觉得中国的科幻文化在世界上排名靠后。人们对于制约中国科幻文化发展主因的排序是:缺少成熟的商业化运作模式,科幻人才难以施展才华,缺少政策扶持,缺少投资,没有足够多的科幻消费者等。

    但笔者以为最根本的,是以背、读为主旨的应试教育体制,扼杀了当代人的想象力。现在的教育方式,不利于科幻作家的产生。尤其是文理分科,造成想写科幻的因为不懂科学写不了,而懂科学的又大多写不好小说。而在国外,多数成功作家都是从大学或中学时代开始科幻创作的,在成年期再进入这个领域的成功作家并不多。

    北京大学教授吴宗国认为,发展我们的科幻文化不仅对培养下一代的想象力有好处,对传承中国文化也十分必要。我们有非常庞大的读者群,国家也高度重视科技、科学,重视创造力,但如果不改革现行的教育体制,不破除种种有形无形的束缚,所谓中国强大了中国科幻注定会发展,仍将是一厢情愿或痴人说梦。

来源:新华网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