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个思路看“学生敬礼”
2008-10-16

    10月13日,贵州都市报报道黄平县中小学生向驾驶员敬礼一事之后,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网友热议不断。针对网上热议,该报记者再访黄平,结果发现,“公路行走礼仪”推行以来,涉及学生的交通安全事故降低为“零”。(10月15日《贵州都市报》)

    学生敬礼事件曝光以后,有过一次网上调查。据说,在参与调查的113037名网友中,有80.39%的人认为,这项规定浪费学生精力,属于行政乱作为。而在网易、搜狐等门户网站的近2万条留言当中,反对者也占了绝大多数。不难想象,当年如果对这项规定进行票决,“枪毙”就几成成定局。那样,2004年前黄平县境内中小学生交通事故频发的的局面,也许依然存在;“零事故”自然也如水花镜月难以企及。——在鲜活的生命面前,我们现在的一切高论、见解、主张、辩驳,愤世嫉俗也罢、疾言厉色也罢,都显得苍白和乏力。

    循着这个思路,我们不妨换个角度,反向思考一下,一件存在了几年的事物,又取得明显的社会效果,有没有存在的道理和理由?真的就像有人说的那样,礼仪培养是丧失人格的“奴化教育”,伤害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或者是教育的一次“失态”;甚至担心,“在大人、社会、学校等无意识的引导和教育下,中国孩子的权利意识、自由意识在不知不觉中消弭于无形。”

    在我看来,问题没有这样严重。如果我们把司机当作劳动人民,用敬礼的方式表示尊重,也没有什么不可,不存在奴化问题,而且司机以鸣笛还礼,也算是礼尚往来。所谓权利意识和自由意识,只有在生命安全面前才有意义。况且我们常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既是唯一,何不看看当地的实际情况。以黄平县罗朗小学为例,这个学校位于县城至旧州的公路线上,出门就是公路,没有任何的缓冲地带,交通安全隐患严重。但该校近十年来,没有发生过一起涉及学生的交通事故,其中原因,就在于他们“推行‘安全行走礼仪’方面下了很大的工夫。”如今,罗朗小学已经把学生公路上的行为表现,纳入班级的量化考核,并配备“路队长”负责监督。此后,学生横穿马路、追逐打闹的现象基本绝迹。而这,正是以前事故频发的最大隐患。

    此外,还有司机认为,学生敬礼是对他们发出的安全“警示”,让他牢记自己肩上的安全责任,也让他感到一种温暖。但凡一件事情,能得到学校、老师、学生、家长、司机、交警的多方理解,坚持数年,必有它存在的内在需求。而中国幅员辽阔,差异很大,理应允许敢冒敢闯,存同存异。鞋子是否合脚,只有自己知道,既如此,我们最好不要对人家的自主选择妄加置喙,这也是“自由意识”的精神要义哦。

来源:新华报业网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