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赔偿法》即将面临1994年通过之后的第一次“大修”:10月进行的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将审议修改《国家 赔偿法》。在过去的14年中,这部法律得到的社会评价并不高。一位了解该法立法进程的知情人士透露,《国家赔偿法》此次修改的主要着力点是提高赔偿标准,扩大赔偿范围,并且增加赔偿程序的公正公开。(10月14日《21世纪经济报道》)
在我看来,《国家赔偿法》是一部需要引起特别重视的法律,这有两个方面的理由:一是这部法律牵涉到国民在国家面前的尊严。如果国家对国民造成了伤害,国家不予赔偿或只是敷衍了事地赔偿,那就无法体现以人为本和对生命的尊重;二是这部法律牵涉到国家在国民面前的责任,即国家要不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要不要对自己的国民负责?这两者加在一起,则体现为国民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国家凝聚力。在一个国民能够充分感受到自己尊严的国家,凝聚力就强,反之凝聚力就弱。
有鉴于此,这部法律的修改,就应该格外慎重。笔者有这样两点建议:
一是对这部法律的修改,应该广泛地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实行开门修法,而不能只由官员、人大代表或法律专家包办。
为什么呢?因为官员和法律专家在这部法律的问题上是有“前科”的,这部法律在制订的时候,就是由他们联手包办的,结果因为“门槛高、标准低、范围窄”,而成为“实施效果最差的法律”。如果修改的时候,仍然由他们包办,又如何让人相信他们能够避免重蹈覆辙呢?人大代表本来可以发挥积极作用,但问题是目前我国人大代表中官员的比例太高,他们在考虑问题时,很难避免官员视角。
在具体做法上,笔者认为首先应该公布修改草案,通过互联网向全社会征集意见和建议;其次则应该由全国人大常委会主持,召开有社会各界、各阶层代表参加的听证会,充分听取意见。而最后提交通过的修改草案,应该是社会各界已经达成广泛共识的文本。
二是修改后的国家赔偿法,应该包含有这样的规定:国家赔偿和官员问责挂钩,即国家应该一方面要对受害的国民作出赔偿,另一方面,则应该向对此负有责任的官员问责。国家不是抽象的,国家的行为往往是通过官员的行为表现出来的,赔偿也不是目的,而是为了警示官员以后不要再犯类似的错误,而所有这一切,都必须落实到具体官员身上,才能最后体现出效果。
目前的《国家赔偿法》,没有这方面的规定,这实际上是国家负责,而官员却不负责,国家替违法违规的官员充当了“冤大头”。这种状况是不合理的,应该借这次修法的机会作出明确规定。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