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于广西的佛教高僧契嵩
2008-10-13


出生于广西的佛教高僧契嵩

gxnews.com.cn    2008年10月10日7时13分   来源:广西新闻网-广西日报

 
从桂林乘汽车往梧州,到藤县县城北60公里处,就可看到一座名为“狮子山”的石山。“狮子山”属丹霞地貌,各种不同造型的山峰连绵数十里,峰峦奇峻,洞穴幽深。这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区一级的旅游风景名胜区、国家级森林公园。

  狮山脚下不远就是藤县太平镇。藤县太平镇古时称藤州镡津县宁风乡。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北宋高僧契嵩就诞生在这里。至今,太平狮山观音座莲还存有当年契嵩受业、修持的广法寺遗址,成为全国佛教研究的中心、教徒们最向往的寺院。  

  一、皇帝赐“明教大师”称号  

  契嵩姓李,字仲灵,号潜子,生于真宗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卒于神宗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契嵩7岁时,母亲钟氏将他送到本地东山寺内。他的兄长见他孺子可教,曾希望他还俗,但母亲不允。他书读得较杂,除内典外,“经传杂书,靡不博究”。

  契嵩13岁时落发为沙弥,一年后即受具足戒,并开始了“一钵千家饭,孤僧万里游”的游方生涯。

  契嵩19岁时,游方到一个叫宁风山的地方。此山住有一位年过百岁而面如处子的奇异女子,名叫姚精严。契嵩走到山上刚好太阳已落山,于是姚氏准许他留宿在庙内。半夜时,契嵩被一阵悦耳清脆的乐曲惊醒,仔细一听,乐声发自庙前的莲花池中。契嵩百思不解,大为诧异。于是请教姚氏是何原因。姚氏回答说:“这是龙王在呻吟,能听到这种声音的人,必定有吉祥腾飞的瑞相。您不久就会名扬天下,快走吧!别在这里停留了。”

    契嵩于是“下沅湘、陟衡岳,谒神鼎諲禅师。諲舆语奇之,然无所契悟。游袁筠间,受记前于洞山聪公。”“首常戴观音之像,而诵其号,日十万声,於是世间经书章句,不学而能。”契嵩每天夜晚,顶戴礼拜观世音菩萨法像,并诵念观音圣号满十万声之后,方才上床就寝。自此之后,契嵩智慧之门大开,世间儒佛道等各种经典章句,不学就能窥见大意,通晓要诣。作文时便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他在江西参云门宗禅僧洞山晓聪门下得法,乃云门法嗣,专意于习禅著书,为当时之名僧。

  宋仁宗明道年间(1032-1033年),文学界兴起古文运动,文人学士大都羡慕中唐文豪韩愈,尊敬儒学,排斥佛教。契嵩针对当时排佛的浪潮,运用自己的渊博知识,写成《辅教篇》,阐明儒佛两教虽然为人处世的方法有所区别,儒家在于治世,佛教在于治心,但其目的都是一个。他把佛教的“五戒”与儒家的“五常”等同起来,他说:“人乘者,五戒之谓也。以儒校之,则与其所谓五常仁义者,异号而一体耳”。提出了“孝为戒先”的重要命题。说明了佛教之孝重在理,儒家之孝重在行,两者不可分割,儒释之道是可以贯通的。故此,契嵩在历史上有“一代孝僧”之称誉。他还作《中庸解》宣扬中庸思想。他说:“儒佛者,圣人之教也,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于治……故治世者,非儒不可也;治出世,非佛亦不可也。”说明了儒家和佛教都是圣人之道,一者治世,一者治出世,分工虽然不同,但二者相辅相成,异曲同工,互不可缺。其他如论孝、论心、性、情,论命、赞中庸等,都是佛儒并论、合二为一的说法。可以说他是宋代有代表性的佛儒一致论者。契嵩为对抗社会上一股排佛尊孔的逆流,曾著《原教》、《孝论》等十余篇论文,以反驳一些人的辟佛之说。并将文章上奏朝廷,深受朝野人士之推崇与钦羡,轰动当时文坛。上至宋仁宗,下至文人士大夫无不为之所倾服。

  契嵩成名之后,谢绝宋仁宗和士大夫的挽留,丝毫不贪恋京城的富贵荣华,毅然离京,返回南岳衡山,闭关修道。“潜子”之号即是出自此时。

  庆历年间(1041-1048),契嵩出关云游入吴中,至钱塘。他喜欢西湖的景色,“至钱塘灵隐,闭户著书”,遂在杭州定居下来,就住在灵隐寺,潜心研究佛学,自云:“余专意於习禅著书”。

  他在灵隐寺撰写出《传法正宗记》(九卷)和《禅宗定国图》两文,再次前往京都开封。契嵩进京后,开封府尹王仲义以礼相待,并代契嵩上奏仁宗皇帝。仁宗得到文章和《上皇帝书》,大为赞叹,传令丞相韩琦和参政欧阳修等人探经考证。既无讹谬之言词,于是下召编入大藏,并褒赐契嵩“紫方袍”,号“明教”禅师。契嵩面对朝廷封赏,坚辞不受,仁宗不准他推辞,方才领受,留住在京城闵贤寺。时隔不久,契嵩又东游回到杭州,应著名书法家、“宋四大家”之一的蔡襄之邀请,居住在钱塘佛日禅院和永安院。数年后归回灵隐寺,以读书写书为事。故后人又称其为佛日禅师,亦以“永安”称之。

  契嵩为人生活俭朴,安贫乐道,平时,他闭门著书,“所居一室,萧然无长物”。  

  二、最大贡献是为禅门定祖   

  契嵩生前对禅宗的最大贡献,是他为禅门定祖。

  在倡导三教合一、儒佛一致的同时,契嵩为确定禅门传承世系亦殚精竭虑。其时,禅宗已流行了两三个世纪,关于菩提达摩到慧能的禅宗6祖之说已成公论,但对禅宗在西土的传承仍说法不一。天台宗僧人也攻击禅宗传承关系不清,菩提达摩不是正统。“谓所传列24祖,至师子祖而已矣,以达摩所承者,非出于师子尊者。”针对“虽一圆颅方服之属,而纷然相是非”的局面,契嵩决心“推一其宗祖,为天下学佛辈秘诤释疑,使百世而知其学有所统。”于是他“力探大藏,或经或论,校验其所谓禅宗者,推正法所谓佛祖者”……鉴于当时禅门各派对传法世系各依所据,说法不一,争论不休,并为了反对天台宗《法藏传》的24祖之说,他依据《宝林传》等禅门著作,确定禅宗印度世系为28祖。为此,他写了3本书,除上述《传法正宗记》之外,还撰有《传法正宗定祖图》和《传法正宗论》。

    陈舜俞撰《镡津明教大师行业记》中说:“仲灵之作是书(《传法正宗记》等),慨禅门之陵迟,因大考经典,以佛后摩诃迦叶独得大法眼藏为初祖,推而下之,至于达摩为28祖,皆密相付嘱,不立文字,谓之教外别传者”。这就是说,禅门的传法,可以一代一代地上溯到迦叶。佛传迦叶,是以心传心,代代相传,到第28代是菩提达摩,史称西天(印度)28祖。达摩来华之后,为中国的饿出祖,又代代相传,到慧能为了中国的第6祖。6祖以后,不再单传。正如契嵩在《传法正宗记》中说:“正宗至第6祖大鉴禅师(慧能),其法益广,师、弟子不复一一相传,故后世得各以为家……”契嵩写这本书的目的,说明教外别传的禅宗,是有来历的。此书一出,真正起到了“扶持正宗,排斥异说”的作用。契嵩的西天28祖之说,成为禅宗祖系传承的定论载入史册,对后世讲述禅宗史影响很大,意义深远。  

  三、一生对山水情有独钟  

  契嵩对山水情有独钟,钱塘山水间留下了他数不清的足迹。对于自己之钟情山水,他在《游南屏记》中曾作了相应的披露,其中写道:

  “余嗜山水甚者也。始见南屏山且喜,以谓一游无以餍吾心,不若栖其阴薮,常游其间。故今年乐来息肩于此,日必策杖独往。”

  “嗜山水”到了每日必策杖独往的地步,这恐是一般人所难以企及的。

  契嵩游山水颇有自得之处,在《游南屏记》中他曾这样写道:“至其幽处也,思虑冲然,天下之志通;至其旷处也,思虑超然,天下之事见;至其极深且静处也,冲寞涔寂,神与道合,乘浩气沐清风,陶然嗒然若在乎初。”  

  四、与苏轼心心相通  

  契嵩禅师以“心”而融合了儒、佛与百家,与苏轼所主张的三教(儒、释、道)调和论可谓是见解一致,只可惜两人相谈的机会不多。苏轼于宋神宗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到杭州任“通判”。此时契嵩禅师正隐于杭州灵隐寺,他在苏轼到杭州的半年之后就死于杭州的灵隐寺,但苏轼受他的“三教合一”影响很大,一代高僧与一代文人的“心”是完全相融的。苏轼写过一篇《故南华长老重辨师逸事》,对契嵩的生平有所描摹:“契嵩禅师常瞠,人未尝见其笑;海月慧辨师常喜,人未尝见其怒。予在钱塘,亲见二人皆趺坐而化。嵩既茶毗,火不能坏,益薪炽火,有终不坏者五。海月比葬,面如生,且微笑。乃知二人以瞠喜作佛事也。世人视身如金玉,不旋踵为粪土,至人反是。予以是知一切法以爱故坏,以舍故常在,岂不然哉!”   

  五、与欧阳修相见恨晚  

  宋仁宗明道年间,宰相韩琦和欧阳修非常要好,常常在一起议论朝廷大事,褒贬古今风流人物。欧阳修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他对佛教颇有微词,极好责贬,认为当时的出家人皆是平庸之辈,无所大用之流,因而时常和同僚们在一起愤然的加以议论和抨击。一天傍晚,韩琦又来拜访欧阳修。两人畅谈之余,韩琦拿出一篇题为《辅教编》的文稿,请欧阳修鉴赏。欧阳修就着烛光,一口气读完全文,惊奇万分,拍案叫绝,异常激动地对韩琦说:“哎呀!真想不到出家人中还有这等奇特人物。明天,韩相同我一道去见识见识如何?”韩琦说:“我也正有此意,理应如此!”第二天一早,韩琦同欧阳修一道前往拜会《辅教篇》的作者契嵩禅师。他们一见如故,畅谈终日不愿散去,真是相见恨晚。从此以后,自宰相韩琦以下的文人士大夫,莫不争相拜谒,于是,契嵩的名声大振于京都开封,远播于五湖四海。  

  六、著作等身的文僧  

  契嵩的身份固然是一名禅师,也是北宋佛教界一位不可多得的文学大家。他一生擅长文章,勤于修持,著作甚丰,影响巨大。他的才华,名震海内外。著有《嘉祐集》、《治平集》,“凡百余卷,总六十有余万言”。他死后,有《镡津文集》十九卷行世。契嵩《镡津文集》的主要分类为《辅教编》、《皇极论》、《论原》、《书》、《书启状》、《叙》、《志记铭碑》、《碑记铭表辞》、《非韩》、《古律诗》、《唱和诗》、《附录》等。

  在灵隐寺的众多高僧当中,像契嵩禅师这样学养丰富的人不多。他除了撰写上述的几种书以外,还写了《武林山志》、《普慈大师石塔碑铭》及描述杭州的诗文。其《冷泉独赏寄冲晦》诗曰:

  南风掠波溪水满,山中游人来洗浣。

  独立溪傍清兴款,更爱泉流芳草短。

  平生幽讨贵萧散,世道纷纭何足算。

  人间五月夏云烦,相约归来君莫缓。

  又有《和杨蟠宿永安遇雨》诗:

  岩维灵彻出山时,被雨曾闻碍木枝。

  树杪霜寒何足畏,管中春色亦堪吹。

  风寒钟音疑还散,水激溪声咽又悲。

  斗草野童君莫笑,初平原是牧羊儿。

  另有一首《岁暮值雪,焚香独坐,有怀章安杨公蟠、钱湖草常沙门惟悟》诗:

  檐外惊风幽鸟归,窗前独坐事还稀。

  初看因日新年近,喜见山森骤雪飞。

  但忆故人能有咏,宁怀久客此无衣。

  鲍昭汤老能乘兴,城廓何如在翠微。

  惟悟沙门读了契嵩禅师的诗之后,和了一首,题目就叫《和契嵩有怀二公之作》:

  道安独继襄阳踵,诗好慵窥清昼评。

  竹屋数间经几载,草衣三事傲平生。

  纵陪林下收孤迹,难学人间走大名。

  灯火已残谈未倦,晓风斜雨打窗声。

  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六月四日早晨,契嵩禅师召集大众,吟诵说:“后夜月初明,吾今独自行;不学大梅老,贪闻鼯鼠声。”言毕在法座上双盘而坐,闭目进入禅定,僧众四周护持。到午夜时分,涅槃示寂,安然坐化西去。火化后,葬在故居永安院的左边,享年66岁。

    参考文献:

  《中国佛教百科全书·历史卷》、《藤县志》、《镡津文集》、《欧阳文忠公集》、《灵隐寺大事年表》

    (潘茨宣)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