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部9日举行的新闻通气会上,针对记者“怎么看目前有不少官员只要递交论文,就可以获得硕士或博士学位的说法”的提问,国务院学位办副主任、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副司长郭新立回应说,并不存在“论文硕士”或“论文博士”,如果发现这类情况,教育部将“决不手软”。(10月10日《新京报》)
官员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是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问题在于,攻读学位的官员到底是真学真长进,还是假学混文凭呢?郭新立对此是有发言权的,不过他给出的结论却让人难以信服。
2007年11月份《瞭望》新闻周刊曾专文剖析官场中的学历造假现象。文中引用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李成言教授的话,“官员为弄文凭,让秘书替自己上课,用管款贿赂导师、学校,让自己蒙混过关,在社会上已是公开的秘密。”沈阳市原副市长马向东就曾“名正言顺”地获得了研究生学历,但知情者都明白,他的学位论文就是由秘书组成的“写作班子”代劳的。
可见,一些官员利用权力和公款,与一些高等教育机构“合谋”,在短期内“大跃进”式地完成“知识化任务”,并在最终提交一篇论文以获得学位的现象,并不像郭新立所言的“并不存在”,相反却是人所共知,广为诟病。
官员“学位热”以及在获取学位过程中的权学交易和腐败现象,破坏了社会公平正义,损害了社会风气道德。对此,教育主管部门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理应有针对性地强化学位的过程控制和质量管理,杜绝此类现象的蔓延。
然而,郭新立的“并不存在”却告诉我们,对于这一众所周知的社会毒瘤,主管部门仍然缺乏割除的决心和勇气,甚至连问题都不敢“正视”。这就像鲁迅先生在《论睁了眼看》一文中所说的,一句“‘并无其事’,同时便闭上了眼睛。……于是无问题,无缺陷,无不平,也就无解决,无改革,无反抗。”
因此,杜绝“论文硕士”或“论文博士”现象,首先需要教育主管部门“睁了眼看”,正视问题的存在,并下定决心解决,否则“决不手软”的狠话还是不说为好。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