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阎崇年不白挨打
2008-10-10
    学者阎崇年在无锡签名售书被人扇耳光是一件不幸的事情。据打人者的弟弟说,他哥哥是因为不同意阎氏的观点又无处表达才打人的。不管出于什么原因,打人是不对的。但我们不能将目光局限于阎氏该打不该打,而应该探讨如何避免此类事情发生。

    近年来,一些电视台纷纷推出文化讲座一类的节目,以弘扬传统文化,这应该说是一件好事。但暴露出的问题也不少。有些学者宣扬的一些观点很难获得公众的认同,如阎氏的“文字狱有益论”、“清兵入关烧杀掳掠是喜不是悲论”等等。而他们是以教育者的身份在说话,观众无处表达自己的观点,普及率极高的大众传媒如电视台不给他们这个机会。这不利于传统文化的正确传播,与主办者初衷也是相悖的。我比较喜欢看凤凰卫视的“一虎一席谈”节目,不同观点的嘉宾共处一台,针锋相对,刀来枪往,作对儿厮杀,十分热闹,不但给了不同观点表达的舞台,也增强了节目的关注度。而内地电视台这样的节目比较少。

    讲座类节目我也听过一点,不多,原因是他们有些观点很离奇,听着生气,于是遥控器一摁,转到别的台去了。

    有一个问题必须搞清楚,那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和普及传统文化?我以为,应该是从古代文化中吸取营养,以创造有利于民族崛起的现代文化。恰恰是在这个带根本性和战略性的问题上,许多媒体似乎并不明确,在那里宣传一些腐朽的意识形态。我国传统文化中有一个很不好的东西,就是厚古薄今,缺乏一种向前看的闯劲,总喜欢往后看,喜欢拿古人古事做楷模,言必称(夏商周)三代,三代之前传说中的尧舜,五千年后还被奉为治国典范。这是我国封建社会历史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长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我国将近二百年里,政治、经济、社会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也是甲午战争败给了现代化改造与中国同时起步的日本的重要原因。

    我们许多人好了疮疤忘了疼,又开始津津乐道地宣传起封建文化来了。如孝道,他们没有将传统的孝道引导到尊老爱幼的现代道德上来,没有与封建文化切割。封建主义的孝道主张遵循祖宗成法,“三年不改父之道”,这是封建道德的核心,十分坚固。王安石等改革家冲击了一下,很快就阴云四合,复归于初。这种文化是改革创新的大敌。如果要挖掘文化根源,“四人帮”的“按既定方针办”和后来的“两个凡是” 都是这种“向后看文化”的传承。

    古今中外的历史都表明,凡是社会大变动的时期,学术上都是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如我国的春秋战国时代。大众传媒要为百家争鸣创造条件,要搭建对台戏或者擂台戏的舞台,为不同意见提供发表的机会。如果管事的人能够从掌掴事件中吸取有益的教训,作一些必要的改进,那么,阎先生这一巴掌就算是没有白挨。

来源:新华网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