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并不想得诺贝尔奖
2008-10-09
 

    什么时候中国的学术界能全面建立以原创性为主要指标的评价体系;学术研究机构领导的去留也主要由原创成果的大小多少决定,那表明中国人真的开始想得诺贝尔奖了。

    是的,您没有看错,我确确实实是在说,中国人其实并不真的想得诺贝尔奖。

    也许您觉得我的说法

匪夷所思——或者简直就是胡说八道。当然我能理解您的惊讶,每年诺贝尔奖颁奖的时候总有无数的评论,反思到底是什么原因阻止了我们的获奖,尤其是这两年还年年在颁奖前上演一出谁谁谁被某国际世界全球组织推荐角逐诺贝尔奖的喜剧。这些难道不是反映了中国人对诺奖的渴望吗?

    我的回答是:是的,确实有一部分中国人想、而且相当想。但是我的观点是本质上中国人并不真的想(请注意关键词“本质上”)。要理解这个观点可能有点难,首先需要您有相当的理解力,其次需要我用一种最直观的论述方法来解释这个问题。

    这个方法就是,我们先找一个大家公认的“想”,比如,我们都认为中国奥运体育代表团是真的想拿金牌,接下来我们把中国学术界和中国体育界的做法进行比较,如果它们之间有本质的差异,那就支持了我的观点。

    为了夺金牌,中国体育普遍采用目标导向的管理方式,运动员、教练、甚至官员的上下都是由运动成绩决定的。成绩不好,教练下课、官员下台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了。

    那么,中国学术界呢?您听说过哪位大学校长、研究院的院长因为学术研究的目标没有完成而丢了官职吗?您也许会说,学术界和体育界不一样,我承认它们是不一样。 但是,诺贝尔奖是奖励原创性研究的,而整体上中国的学术评价体系至今并不是以原创性为基本原则的。连游戏规则都不一样,是真的“想”诺贝尔奖吗?

    我再用110米栏打个比方,奥运会的规则是谁跑得快谁得金牌,有一个地方的110米栏比赛规则是谁长得胖谁拿金牌;而就是这样,教练、官员的考核还不和成绩挂钩。我说总体而言,他们并不想拿奥运会金牌,您同意吗?

    您也许还要打破砂锅问到底,中国人为什么不想得诺贝尔奖?背后的原因很多,我把其他的原因留给聪明的读者自己去思考,今天我只讨论一个,那就是原创研究其实很不“经济”。

    我自己一直坚持做点原创研究,因此对其“不经济”的特点深有体会:我和同事从1997年开始一项原创研究,由于没有前车之辙可以借鉴,每次实验失败我都要判断到底是我的理论有问题还是我们的实验做得不好以至于无法支持我的假设。十多年过去了,就在前几天我们经历了又一次失败之后,我的同事通知我,他不打算再参与我这个项目了。整整十年,就这样没有任何成果。

    其次,就算能出成果原创研究也可能没有任何“用处”。经常有亲朋好友带着好奇的目光寻问我的研究,等我向他们说明之后,他们总是要问一句,“有什么用呢?”没什么用,确实和现实生活脱节。

    看到这里您可能又要反驳我,我们不是经常看到这样的报道,许多产品,比如高清电视、DVD等的核心技术由于不在我们手中,我们的企业只能赚起下游微乎其微的加工费用,这不是说明原创研究很有用、也很有经济效益吗?从局部看,确实如此。但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的腾飞是因为学术研究的长足进步带来的吗?非也,恰恰反倒是中国经济为中国学术研究注入了大量的钱财物。

    最后,我再总结一下,什么时候中国的学术界也像体育界一样与世界接轨,全面建立以原创性为主要指标的评价体系;学术研究机构领导的去留也主要由原创成果的大小多少决定,那表明中国人真的开始想得诺贝尔奖了。

来源:广州日报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