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太空漫步?NO,是舱外活动
对此,香港《大公报》9月17日披露,新近上任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主任崔吉俊少将表示,“神七”标志性的特点就是航天员出舱,但“说舱外行走并不合适,准确地说,应该是航天员舱外活动”。“神七”共有3名航天员,一人出舱,一人在轨道舱里帮助出舱,还有一人在返回舱。他进一步解释说,飞船外围有很多把手,航天员出舱后,就是抓住这些把手活动,并不是太空漫步。对于此次“神七”发射的时间定于9月25日晚上21时10分,崔吉俊称:“选择晚上发射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保证飞船一入轨正好对着太阳,这对飞船的太阳能帆板打开并正常运作及太空人出舱活动,都是很有利的。”对于出舱活动的时间,有关方面表示,9月26、27日两天的下午到傍晚,是最适合出舱的时间。
美国宇航局的专家,将中国发射载人飞船的安保工作与美国卡纳维拉尔角航天器发射的安保行动进行对比。有外国媒体近日抱怨,采访中国发射“神七”很困难,是“不自由的表现”。美国宇航局相关专家表示,美国飞船在卡纳维拉尔角发射时,国民警卫队、特种部队、反恐特遣队、当地警方和宇航局的保安,布下了“天罗地网”,不允许无关人员靠近。
香港《大公报》9月16日报道称,“神七”发射场的警戒和安全保卫任务十分繁重。为加强“神七”外围的安全工作,采取巡逻和设立检查验证点相结合的举措,对通往基地的车辆和人员实施严密管控。这些措施与美国载人航天飞机发射时的安保措施比起来,并没有“过严”之处。
2.行程缩水?NO,聚焦核心任务
法新社9月16日引用中国政府网的消息称,“神七”9月25日发射升空,航天员9月26日或27日出舱活动,9月28日返回地球,全程持续68小时,比外界预料的“缩水”了。
美国《太空电子报》9月16日刊登澳大利亚中国航天问题专家莫利斯·琼斯的文章称,从现在掌握的情况看,中国航天员并不是在“神七”升空后数小时实施舱外活动,而是推迟到9月26日或者27日。对此,琼斯认为,这是中国航天决策者谨慎的表现:“可以让中国航天员有时间准备舱外活动的器械,同时调整航天员的身心。特别是,如果航天员在首日飞行中有太空不适的话,推迟舱外活动就更显明智了。”
戴维表示,中国载人航天技术发展是“跳跃式”的:2003年,“神五”绕地14周;2005年,“神六”在太空翱翔5天;这次,“神七”将实施中国首次航天员舱外活动。和美国载人航天相比,中国载人航天的发展堪称“跨步,飞奔和跳跃”。
对于中国载人航天的迅速发展,有媒体和政客将其说成是“吸引眼球”和“重复美俄老路”,可专家不这样认为。美国海军分析中心亚洲事务专家迪恩·陈说:“中国载人航天吸纳了美国与苏联的经验与教训,不必一切从头开始。令人感兴趣的是,中国载人航天飞行次数比美国少得多,这种发展经验对其他国家会有很大帮助。”
4.昂贵的面子工程?NO,中国技术应用超前
美国海军战争学院国家安全决策系主任、中国太空政策专家乔恩·约翰逊-弗里兹表示:“据我所知,中国在航天技术应用方面几乎没有……”
按约翰逊-弗里兹的说法,上世纪60年代,美国裁人航天项目引领了“诸多的科学领域”,“这些科技是全新的,并且迅速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反观中国载人航天,看不出什么实际运用……”
对此,香港《文汇报》9月16日的报道反驳说,即将搭载“神七”飞船进入太空的微生物菌种和杂交水稻两类共8种物种,已送抵北京航天城。其中,微生物菌种包括灵芝、平菇、虫草、双孢蘑菇、杏鲍菇、茶树菇6种;杂交水稻包括“洲A”和“洲B”两种。
“中国载人航天对生物技术、通讯技术、国防科学、微电子科技的发展有极大的推动,”澳大利亚中国航天问题专家莫利斯·琼斯博士说:“载人航天对一个国家综合科技能力的发展,价值无可估量。”
5.旨在登月竞赛?NO,中国希望共同探索太空
按美国太空网9月16日一篇报道的说法,“神七”显示了中国载人航天的实力,也让外界看到了中国未来太空探索的雄心。
白宫行政管理和预算局发言人简·李却表示,说到和中国进行太空竞争,布什总统已经指出,无论是月球还是其他星球,美国的太空活动都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竞赛”:“美国早在几十年前就赢得了登月赛跑。”
来源:网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