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问责止于免职?
2008-09-23
    若是搞个近期“热词”排行榜,想必“官员免职”必有一席之地。比如,四川省剑阁县人事局局长因酒后动粗被免,河南漯河裴城镇书记镇长因行政乱许可被免,“三鹿奶粉”事件以及“错字门”、“瞌睡门”等涉事官员被免。这些因或重或轻、或大或 小事由而丢官的现象正形成一股强烈的惯性思维冲击:对过错责任人就地免职已成为行政问责的必然。

     对照《公务员法》和《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我们不难知道,免职首先不属于一法一例所规定的六种纪律处分之一;其次,它只适用于公务员职务发生变化、不再担任公务员职务以及其他需要免去职务的三种情形。单纯从字面来看,因为“其他情形需要免去职务的”具有相当大的原则性,因而在适用上也就具备广泛的灵活性,以任何一个理由实施免职决定都显得理直气壮、从容不迫。但从法理的角度考量,不分青红皂白,不论错责是否相当,一律先免了再说,固然是大快人心,但却不能说是实事求是和依法行政。

    何谓免职,笔者的理解,既然它并非纪律处分所规定的内容,那么它便只能是在公务人员不适宜、不胜任某一岗位或职务情形下的正常分工调整,而非实施行政问责的必然程序。对照一下近期大大小小官员纷纷被免职的事件,有的令人比较信服,有的因拟文出错字以及开会打瞌睡便被免职就显得有点牵强附会了。难道说,在千篇一律的文稿上偶尔出几个错字、在冗长平淡的会议上打一会儿瞌睡就是不适应或不胜任岗位职务?说到底,恐怕更多的是“你在我手下干活却让我丢丑,我就给你点颜色让你难看”的长官意志表现。

    更有甚者,坊间也有一种质疑,免职似乎正在异化为规避行政问责的“华容道”。貌似严厉苛责的免职背后,其实隐喻着行政问责止于免职的“长官呵护”,此所谓“板子高高举起,轻轻落下”的精妙所在。以往一些官员因问责被免职后不久换个岗位继续干的例子,已经让不少人对“免职”这一“处罚”能在多大程度上警醒当事官员和警戒后来者产生了怀疑,这些一免一任的现象的确值得人们深思。

来源:新华网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