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津贴每月20元,这个标准已经维持了20年。在召开的2008年东莞市教育工作者座谈会上,有教师代表反映了这一事实,并提出,东莞的代课教师待遇相对偏低。(9月10日《南方日报》)
班主任津贴多年没有提高的不是东莞市,还有很多地方。这些地方为什么多年不提高班主任津贴,恐怕也是因为国家的相关规定20年没有改变。国家最近一次关于提高中小学班主任津贴标准的规定是在20年前。1988年人事部、国家教委、财政部下发的《关于提高全国中小学班主任津贴标准》的要求,对班主任津贴进行调整,按班额每月分别为:中学10元、12元、14元;小学8元、10元、12元。正因为国家没有提高,所以许多地方也没有跟着提高。
其实类似的多年没有改变的标准还有很多。如高温津贴,我国1989年开始对长期呆在33℃以上、湿度在80%以上的空间内工作的职工实行高温补贴措施,不同的岗位有不同的补贴标准,每天从几角到几元不等。1991年国家曾对此稍作调整,但此后的十几年间,补贴标准一直未再作调整。还有铁路交通伤害事故,赔偿标准20年多年都没有改变,都是根据1979年制定的《火车与其他车辆碰撞和铁路路外人员伤亡事故处理暂行规定》。
物价这么多年来,不知上涨了多少倍,标准20多年都不变,明显的不相适宜。还拿班主任津贴,每月10多元、20多元,在20年前,在物价很低、人们生活水平并不很高的情况下,还可以,可是现在人们生活水平已经提高了很多,物价也上涨了很多,还用这么点钱补贴班主任,恐怕再怎么说也说不过去。
而且这么点钱也和班主任工作也不相称。调研表明,班主任承载着高负荷的工作量,工作时间远远大于8小时,是一个没有工作时间界限的群体。调研还显示,做班主任和不做班主任的教师身心健康状况比较起来更不如人意。调研发现,班主任身体状况在一般以下的占59.8%。在2005年,北京市的一项调查问卷也显示,班主任的身体状况比不担任班主任的教师在处于“健康段”的低5个百分点,而在“比较差”这段则高5个百分点。
报酬和付出不对称,很多地方老师都不愿意做班主任。有的地方只能用职称来要挟老师做班主任,规定不当班主任,不能评高一级职称,因此很多教师都是不情愿的做班主任。
班主任津贴等为什么多年不变,大概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标准和政策的制定者没有多少利益关系,班主任津贴是人事部、国家教委、财政部制定的,人事部、国家教委、财政部肯定没有人做班主任,因此提高再高的标准,也和他们没有利益关系。有的标准提高了,可能还影响到政策制定者的利益,所以,他们放任这种标准多年不变。
津贴等标准多年不提高,有时候不但影响津贴利益既得者,还对其他群体造成了很大伤害。如班主任津贴,班主任津贴不提高,一些教师做班主任没有积极性,最终影响的将是学生。一个明显的例证就是2000年4月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课题组对12所中小学的师生进行了对比测验,结果发现教师心理健康水平高的班主任,他们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也高。可以看出班主任和学生的学习和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此,要改变津贴等标准多年不提高的现象,必须要加强责任意识。那些原来的政策制定者,就有责任提高多年不提高的标准,没有这种责任追究,有关部门恐怕只会对自己有利的就想办法提高改变,对自己不利的,也不去改变。最终,有的标准恐怕执行了30年,也不会提高。
来源:东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