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是陋室 何需千万打造?
2008-09-09

    唐朝著名诗人刘禹锡任和州(今安徽和县)刺史时的住所,因为他的一首《陋室铭》一举成名。最近,和县计划将投入数千万元,将已显陈旧 的陋室整体扩容改造,打造成全新的“陋室园”。(9月8日《新华网》)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刘禹锡的这首诗,之所以名传千古,就在于这个“陋”字。正是这个“陋”字,才体现了刘禹锡的非同一般,他虽贵为和州刺史,却能生活在一间陋室之中。也正是这间陋室,才让刘禹锡触景生情,写出这首好诗。

    然而,习惯了高楼大厦、锦衣玉食的现代人,却并不能理解古人当时的心境,要为他们“改善”生活条件了。我不知道,投入数千万元改造以后,“陋室”还能否叫做陋室?《陋室铭》挂在这样的“豪宅”之中,如果刘禹锡在天有灵,不知会作何感想?

    人们慕名前来拜谒这间“陋室”,不正是源于它的“陋”以及由“陋”而生的文化价值吗?如果将“陋室”改造成了“豪宅”,其文化内涵和文化价值又体现在哪呢?还能勾起人们对《陋室铭》的美好印象和对刘禹锡的敬仰之情吗?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不少地方打着“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旗号,不仅对许多文化设施进行了所谓的重新打造,添置了许多毫不相干的东西,同时,挖掘了许多“莫须有”的文化,规模确实大了,赚钱的道道也确实多了,但文化却被严重玷污了。不仅原始文化设施遭受巨大损坏,文化内涵也被严重扭曲,如此下去,传统文化还如何保持原有的风貌、如何真正传承下去呢?

    笔者难以理解,面对一个小小的陋室,当地有关部门还能增加什么新的与“陋室”紧密相关的内容呢?还有什么东西能让《陋室铭》更加光彩照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呢?

    需要提醒的是,既然古人在和县这个地方留下了一个著名的“陋室”,留下了一个简朴从政的范例,在这方土地上生活和为官的后人们,为什么就不能向先人学一学,也来个“唯吾德馨”呢?

来源:新华网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