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著名诗人刘禹锡任和州(今安徽和县)刺史时的住所,因为他的一首《陋室铭》一举成名。最近,和县计划将投入数千万元,将已显陈旧 的陋室整体扩容改造,打造成全新的“陋室园”。(9月8日《新华网》)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刘禹锡的这首诗,之所以名传千古,就在于这个“陋”字。正是这个“陋”字,才体现了刘禹锡的非同一般,他虽贵为和州刺史,却能生活在一间陋室之中。也正是这间陋室,才让刘禹锡触景生情,写出这首好诗。
然而,习惯了高楼大厦、锦衣玉食的现代人,却并不能理解古人当时的心境,要为他们“改善”生活条件了。我不知道,投入数千万元改造以后,“陋室”还能否叫做陋室?《陋室铭》挂在这样的“豪宅”之中,如果刘禹锡在天有灵,不知会作何感想?
人们慕名前来拜谒这间“陋室”,不正是源于它的“陋”以及由“陋”而生的文化价值吗?如果将“陋室”改造成了“豪宅”,其文化内涵和文化价值又体现在哪呢?还能勾起人们对《陋室铭》的美好印象和对刘禹锡的敬仰之情吗?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不少地方打着“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旗号,不仅对许多文化设施进行了所谓的重新打造,添置了许多毫不相干的东西,同时,挖掘了许多“莫须有”的文化,规模确实大了,赚钱的道道也确实多了,但文化却被严重玷污了。不仅原始文化设施遭受巨大损坏,文化内涵也被严重扭曲,如此下去,传统文化还如何保持原有的风貌、如何真正传承下去呢?
笔者难以理解,面对一个小小的陋室,当地有关部门还能增加什么新的与“陋室”紧密相关的内容呢?还有什么东西能让《陋室铭》更加光彩照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呢?
需要提醒的是,既然古人在和县这个地方留下了一个著名的“陋室”,留下了一个简朴从政的范例,在这方土地上生活和为官的后人们,为什么就不能向先人学一学,也来个“唯吾德馨”呢?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