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缘无故地杀死动物或植物是否道德?
——能不能以某些生物无用或植物没有感觉为理由来为这种行为辩解?
这是法国人阿尔伯特•施韦兹曾经的疑问。他说:“真正伦理的人认为,一切生命都是神圣的,包括那些从人的立场来看显得低级的生命也是如此。”而对于一个普通人,生活是柴米油盐的琐碎和精神愉悦的享受的集合体,我们依赖环境为我们提供这一切。我们索取、享受,却未必有如施韦兹那样认真地思索。
于是美国人奥尔多•利奥波德批评道:“人们往往想当然地认为野生生物就像风和日出日落一样,自生自灭,直到他们在我们面前慢慢地消失……”

《敬畏生命》中译本

奥尔多•利奥波德
施韦兹和利奥波德是谁?为什么会有如此的思考与批评?
施韦兹:音乐家?神学家?医者?
出生于法德两国交界处的阿尔伯特•施韦兹,年轻时不仅是个享有声望的管风琴演奏家,还取得了神学博士、哲学博士和医学博士的学位。“敬畏生命”是他所创立的一种伦理学说,从生命的道德意义出发,考察包括人在内的一切生命和他们的相互关系。
在施韦兹看来,“善是保持生命、促进生命,使可发展的生命实现其最高的价值。恶则是毁灭生命、伤害生命,压制生命的发展。”因此,无缘无故地杀死动物或植物是不道德的,不管生命体是否有感受苦乐的能力,作为个人都要对一切生命给予极大的尊重。
施韦兹的这种思想深远地影响了以后进行环境伦理研究的学者,然而他的这一思想的提出却是出自一次偶然的经历。在他的著作《敬畏生命》中提到了这样一件事:1915年9月,施韦兹为了给人治病,坐船前往某处时,继续着他的关于生命、伦理的思索。“在极度疲乏和沮丧时我的脑海里突然出现了一个概念:‘敬畏生命’。据我所知,还从未听到和读到过这个词。我立即意识到,这就是令我伤透脑筋的问题的答案:只涉及人对人关系的伦理学是不完整的……”。
施韦兹一生中虽然忙碌于各种工作,却没有停止过对于生命意义的思考,就如他自己所说的“我曾徒劳地寻找的通往更深刻、更有力的伦理学道路就这样梦幻般地敞开了”。那个傍晚的思索为他打开了步入伦理学殿堂的大门。
利奥波德:荒野之子
奥尔多•利奥波德的一生都在与“荒野”打交道,并将他一生观察、经历和思考的结晶浓缩在了一本随笔和哲学论文集《沙乡年鉴》当中。
这本书中有篇名为《大地伦理》的文章,利奥波德提出,大地是一个由相互依赖的各个部分组成的共同体,每个共同体都具有相同的权力,人只是共同体中一个普通成员和公民。因此,人要尊重这一共同体本身,还有共同体内所有的成员。
利奥波德与著名的自然科学家罗伯特•马歇尔一起创建了“荒野学会”。这期间,他开始关注所有的自由生命,以及这些生命赖以生存的荒野。这里的荒野不是我们一般认为的那种荒芜之地,而是没有或者少有人类涉足之地。在这些地方,所有的生物适应和遵循最原始的自然规则,虽然称为“荒野”,实为生命“天堂”。这一经历促使他开始思索并形成了有关“大地伦理”的思想。
1935年4月,利奥波德在威斯康辛河畔购买了一个荒弃的农场。这个被他称作“沙乡”的地方和它上面的一所破旧的木屋,不仅是利奥波德和他的家人在周末和假期亲近自然的“世外桃源”,还成就了《沙乡年鉴》,激发人们对大地的热爱和尊敬,放弃征服的思想,以平等和尊重的态度对待大地上存在的一切。
遗憾的是,利奥波德1948年因心脏病猝发不幸去世,没有看到自己的著作《沙乡年鉴》出版,也不会知道他的这本书给后人带来了多少的思考。或许这些对于利奥波德来说都不重要,他的灵魂可以回归到他一生所热爱的、并为之奔走和呼号的土地与荒野就足够了。
链接:
施韦兹的著作众多,横跨四大领域而且均具有极高的专业性。著有《康德的宗教哲学》、《耶稣生平研究史》、《巴赫论》、《德法两国管风琴的制造与演奏风琴的技巧》、《原始森林的边缘》、《文明的哲学》、《非洲杂记》、《敬畏生命》等。爱因斯坦曾经称赞:“像施韦兹这样理想地集善和对美的渴望于一身的人,我几乎还没有发现过。”
利奥波德生于美国衣阿华州伯灵顿市的一个德裔移民之家。1906年成为耶鲁大学林业专业研究生,毕业后为联邦林业局工作。 1928年离开林业局,后得到一家狩猎研究所的资助,进行野外考察,完成了《野生动物管理》一书的写作,被尊为野生动物管理研究的始创者。1933年,成为威斯康辛大学农业管理系的教授,创建了“荒野学会”。1948年4月17日,牛津大学出版社决定接受出版他的著作《沙乡年鉴》,然而仅仅4天之后,他因为心脏病猝发而不幸去世。
来源:《环境》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