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明,中国男篮主力球员、美国NBA火箭队巨星,2米26,这个“高度”广为人知,连我这个非球迷也晓得。但他的“宽度”却没有多少人知晓。“高度”主要由遗传基因决定,爹妈给的;“宽度”属于个人修为,取决于后天的培养。——所谓“宽度”是指个人胸襟。近日读了姚明做客新浪网的一段对话,敬 佩他的心胸宽广,受到很大的启发。
此前,我只知姚明有很多“粉丝”,网络江湖上称“姚蜜”。据闻,美国女子曾冲着姚明喊“LOVE YOU(我爱你),要命!”这一切,在这个时代似乎太顺理成章了。当然,我也知道有人批评过姚明,说他在四川地震之初捐款50万人民币太吝啬、追加到200万又说他是逼的云云。但读了这篇访谈,始知网上还有一个相当大的群体叫“姚黑”——专门跟姚明过不去。上网一查,原来“姚黑”有美国“正宗”出品,也有“中国特色”的土产,这些人颇有一股江湖追杀的作派。姚明打球碍圈外人什么事?居然有什么“姚黑”,这太出乎我的意料了!
这些年,我在网上被一些人骂得狗血喷头;今年5月在网上开博后,从跟贴内容看得出某些人是专门为跟着骂我而去的。虽然挨骂多年,心理承受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但有时会忍不住想,这是为什么呢?
我写文章得罪过一些人,比如我批过《中国可以“说不”》、转文加按语批过《货币战争》,等等,都是有损别人名和利的。我当20多年编辑,稿件取舍肯定有偏好,也得罪过不少自命不凡的作者。我有点小名气后,常收到要求帮忙讨公道的信件,也有一些要帮忙找工作或联系出版社的,等等,令人家失望之后也可能心怀怨望。也有同行相妒和踩我以示其“民主斗士”之勇毅的:比如说我得了个“鲁迅文学奖”是受了“招安”,做了个总编助理是“奖赏犹大”,余杰甚至在海外封我做了头号的“自由之敌”。更多的当然是观点不同:比如举凡说到毛泽东的错失,总有人仍然持“三忠于四无限”心态对我痛加诟骂;另一个“点”就是凡批评狭隘的民族主义,也会招来恶骂。
不论是出于捍卫或者谋求名和利,还是出于观点对立,丑诋痛骂都不为无因,都是可以理解的。还有一些人,好像就是无缘无故地讨厌你。我想,这大约是有三方面的缘故。一个是他们在现实生活有太多的不如意,需要在虚拟世界找个假想敌,狠狠发泄一下情绪。二是,多年的斗争哲学和仇恨心理教育,特别是“文革”摧残了温良恭俭让的文化传统,“红卫兵”思维与语言贻害几代人,使许多人将喊打喊杀视为正常。三是民粹思想的泛滥。
托克维尔在《美国的民主》下卷的序言中就指出:他不反对民主,所以认真对待民主(的弊病);他赞赏平等带来的好处,所以不怕揭露平等的坏处。在第一章里他指出:“因此,随着平等而来的精神的独立感,从来没有像在平等开始建立的时候和为巩固平等而努力奋斗期间那样强烈,和表现得那样过分。”他160多年前考察美国写下的这些话,对于网络时代的中国更贴切。互联网拆除了表达的门槛,人们也不必再仰视有一定话语权的各类精英,大家都有了平等的表达机会,这本是事值得额手称庆的社会进步, 同时也造成了两种在轻视专长上相通的弊病,即对多数人的盲从,以及对自己的盲信——缺乏基本的逻辑训练和起码的知识储备,连人家的话都读不懂或不想读懂,望到标题就开骂了。须知,你天然有表达的权利,却不是天然就具有思辨的能力,质疑别人前也该想想别人讲得是否有点道理……
事实上,我这样分析的基础,还是建立的每个发言者都是理性的假定之上。而有些人却根本就是不讲道理的。这就需要我们有姚明一样的胸怀和态度。他对“姚黑”们的攻击经历了两个阶段。他说:“我曾经也看了受不了,就自己写点东西或者跟别人说。后来想众口悠悠,没有办法一个一个去说,最好的办法就是训练、比赛。”这是无可奈何,只好用实践去回答。然后,进了一步:“有些人是喜欢看我比赛,有些是不喜欢看我比赛但也去看,总的来说都看我的比赛,看我的比赛我就说谢谢。”这是笑迎“来的都是客”这就有大肚弥勒所谓“容天下难容之事”的气象。
不错,不论是“顶”还是骂,哪怕是紧咬着骂,不也是捧场帮你聚人气吗?实际上,一来可以帮我们认识世象和人性原来是如此纷纭;二来可以帮我们矫正过于良好的自我感觉,戒骄戒躁。——网上詈骂没有穷期,逃避会因小失大,让我们向姚明学习,把“X黑”们就当成一种激励因素吧!
来源:东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