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一场颇具争议的高层论坛在云南蒙自开幕。引起争议的不是演讲内容,而是开幕式上80分钟的开场白。有人说,客套话三五句就完了, 怎么能耽误上千人如此长的时间?还有人说,大家都是冲着专家讲座来的,不是来听客套话的,要客套就私下客套去。而参加会议的某领导说,他没有感到开幕式上废话多,开幕式很正常。(9月1日《人民日报》)
实话实说,拖沓冗长、吹捧媚上的开场白,并无任何新奇之处。不说这样的论坛,就说一些正式会议从开场到结束,也是从头到尾废话连篇,听者昏昏欲睡,说者口水四溅。而那些主讲者,无论是官场中人还是学术人士,也大多不以为然,该尽的责任尽了,该拿的钱拿了,大家彼此心照不宣。
真正耐人寻味的是,对80分钟的客套话,为什么有人愤慨,有人却觉得很正常?难道真有人愿意听这些客套话?
一种可能是,这只是这位领导的“客套”话。众所周知,明哲保身是官场的重要“规则”。面对记者的采访,明明觉得那是鸡肋,为不得罪人,也常常发出“很好很正常”之类的违心话。虽然说,台上的主讲人与台下的这位领导并无上下级关系,但与人方便与己方便,好话不离嘴,也算是情理之中。
另一种可能是,这位领导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客套”话。所谓“习惯成自然”,他平常所经受的氛围就是如此。“80分钟的客套话”对他来说,或许就是自己生活的真实写照,所以自然就很正常不过了。这就好比面对一块臭豆腐,有人觉得臭不可闻,但闻多了、吃多了、好这一口的人,却会以为“此味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会场客套话,也不例外。
无论哪一种,都让人想到“温水煮青蛙”这个典故。如果那只可悲的青蛙,一开始面对的就是热水,那它肯定会跳出求生。正因为长期浸泡在温水中,它失去了应有的警惕,最终成了悲剧的主角。同样,如果进行一下身份置换,假设这位领导是一位刚出校门的大学生,骤然听到“80分钟的客套话”,他还会发出“正常”之语吗?当前官场尤其某些会场中弥漫的“假大空”,已经渗透到不少人的骨髓中,并成为了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面对种种“非正常”现象,他们已经习以为常,就跟那只可悲的青蛙一样,他们已经跳不出来了。
其实,人人都可能成为“温水青蛙”。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渐近的、巨大的,如果不从一开始就保持足够的警惕性,那么我们总有一天也要失去条件反射,在温水锅里死去。而对于制度制定者而言,如何让官员保持条件反射,不把“不正常”当成“正常”,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议题。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