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对"海外兵团"要宽容
2008-08-12

    奥运会就要正式开幕了,在接下来的十多天时间里,成千上万的观众将前往各个赛场,观看比赛。然而,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我们该如何对待那 些执掌外国队或为外国服役的“海外兵团”,特别是当他们与中国队比赛时,我们该持有怎样的心态?

    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海外兵团”的规模就逐年扩大,本届奥运会上“海外兵团”的人数更是超过以往任何时候。就教练而言,有人们熟悉的郎平。就运动员而言,有中国第一个世界女子花剑冠军栾菊杰,她将以教练员和运动员的双重身份代表加拿大参加本届奥运会;在1991年第41届世乒赛曾获得乒乓球女双冠军的高军,也将代表美国队参加本届奥运会。

    曾几何时,在竞技场上出现的这些“海外兵团”被人们骂为“汉奸”,甚至被扣上“卖国”的帽子。当年中国乒乓球运动员何智丽出走日本,改名为小山智丽代表日本队与中国队对垒时,就引发了较大的争议。虽然,今天人们的心态已经较为成熟,对竞技体育有了更为清醒的认识,对“海外兵团”也更加宽容。但是,如果真出现“海外兵团”与中国队对垒,特别是在关键的场次争夺奖牌时,我们是否真的能心平气和呢?

    能代表中国人出征奥运会夺金摘银,固然令人欣喜。但比赛毕竟只是竞技体育,我们不能将比赛的意义过分拔高,甚至上升到捍卫国家荣誉、尊严、安全的高度。比赛的输赢乃是“兵家常事”,赢了,固然是为国争光,但输了也并非意味国家荣誉和尊严彻底受损。我们必须将比赛回归到竞技体育本身。体育竞技,说到底,目的无非是为了增强人们的体质,促进人类的和平、友谊和进步。

    更何况,奥运会的宗旨本身就是:“通过没有任何歧视、具有奥林匹克精神——以友谊、团结、公平竞争和相互了解基础上的体育活动来教育青年,从而为建立一个和平的更美好的世界作出贡献。”如果我们在赛场上,将“海外兵团”当成假想之敌进行批判,那么就与奥林匹克精神和“建立一个和平的更美好的世界”目标背道而驰。

    我们如何看待“海外兵团”,关系到我们如何理解奥林匹克精神,更关系到我们如何塑造一个大国国民形象。因此,我们的掌声不仅要献给中国队,也要献给“海外兵团”,献给所有的参与公平竞争的代表团队。

来源:新华网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