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女子为了把儿子送进郑州的高中读书,已经花了上万元,为此,她两个月都没有吃上肉了,为了能让儿子吃点好的,不得已到一家连锁店偷了200多元的肉制品。
这个故事足可以感动中国,感到世界。你可以从中看到母爱的伟大,看到人间的真情,看到贫富的差距,看到社会的不公……
但是,它是真的吗?
新闻的生命在于真实,真实的关键在于细节。请看记者给我们的信息:“某连锁店”——没有地点;“我们听到这个女人讲了一个让人辛酸的故事”——没有第三人的证实。这就是专业记者很不专业的报道——要件模糊。
这使我想起过去遇到的一件事。那天我骑车上班,“老板,劳你驾,打听个道”,我看是一对母子相互搀扶着,就停了下来。那母亲问我“中关村咋走咧?”、“坐几路车?”、“还有几站?”我一一解答了。
突然她话锋一转“老板,俺到中关村找亲戚,好几天了也没找着,钱还被小偷偷了,已经几天没吃东西了,帮帮忙,给点钱,买个馍。”我才明白过来,这是专业乞丐,打听道是她拦人的招数,投亲无着、钱被偷,都是取得同情的借口。
一个星期以后,我到白石桥办事,下了汽车刚上便道,又碰上了这对母子,又是问“中关村咋走咧?”我说“都一个多礼拜了,还没找着亲戚哪?”娘俩看了看我,毫无表情地转身走了。我走了几步,回头一看,这娘俩又拦住了一个路人,又在问中关村怎么走了。
我们小区的地下室里,有七八个专业乞丐,每天早上,他们是早点铺的第一批顾客,每人一碗豆腐脑,一屉小笼包,吃完就上路,不知到什么地方去了,晚上十点以后才陆续回来。我每天去上班的时候,都看到他们,我想,他们在乞讨的时候,一定不会说是刚吃完包子吧?
我算不出200多元的“保鲜的五花肉、火腿肠、牛肉干等”有多大一堆,裤裆里能不能装得下,我只是不理解这个“偷肉妈妈”为什么一下子偷这么多?是给儿子解谗,还是给儿子开“怕踢”?
请不要讲美国穷妈妈感动市长的故事,因为没有可比性。“穷妈妈”事件已经完成了侦察、初审,到了法庭阶段,该有的证据都已经齐全了。而“偷肉妈妈”刚到侦察阶段,所有人都是在听“这个女人讲”,至少可以说偷肉原因的真实性还没有得到证实。
在诚实还没有成为信条,谎言还得不到惩处的今天,“偷肉妈妈”自己的解释,就难道不值得怀疑吗?是“偷肉妈妈”忽悠了记者,还是记者忽悠了大家?
感动是珍贵的,一旦被欺骗而不再感动,就麻木了。
来源:网易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