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选"能选出好官吗?
2008-07-12
     今年5月,贵阳市委决定将出缺的小河区、花溪区、息烽县、修文县等4区(县)党委书记,在市级机关、市直企事业单位、区(市、县)现任正、副县级领导干部中进行“公推竞岗”。7月7日,贵阳市正式公布,20名干部将同台竞争上岗,角逐4区(县)党委书记。

    此次角逐,贵阳市共有82人报名参加,81人 通过初选。7月4日,经过民主推荐大会“海选”,为每个区(县)选出5名“公推竞岗民主推荐人选”,然后进行5进2、2进1的竞赛环节,依据竞岗方案,其综合成绩由民主推荐、调研报告、演讲答辩、民意测验、党政干部领导能力测评五项组成。一个县、一个区的“一把手”岗位,以往都是上级党委任命,如今竞争上岗,堪称全国罕见。

    县委书记“海选”,变“伯乐相马”为“赛场选马”,让选人、用人在阳光下运行,真正选出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领导干部,这是用人机制上一次重大创新。在上级任命(实际上往往异化为“一把手”说了算)的背景下,被拔谁者究竟是不是好官,对百姓而言就只能“听天由命”,而“海选”县委书记,则从源头上有效解决了跑官要官、买官卖官的问题。“海选”不仅有利于优秀干部脱颖而出,更是一种导向,对于激励干部把心思、精力用在钻研业务和为人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上,具有极大的牵引力。

    县委书记“海选”更深刻的意义,乃是推进政治体制改革。领导干部选拔的公共化、公开化、制度化,是检验政治文明的重要指标。“海选”作为一个载体,承载的民主元素赋予了选举更为实质性的意义,从而大大提高民主发展程度,推动选举程序和结果更加公开、公平和公正。这也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进程中必然要迈过的门槛。

    贵阳此举,值得称赞。“海选”选拔县委书记,不仅是贵阳政治生活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个记录,在更广阔的时空范围内也是一个具有政治创新意义的事件;如果今天我们还不能完全理解这个事件的价值,那么若干年后,当我们回首往事的时候,就能深切地领悟到它的破冰意义。

来源:人民网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