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明网 2008-06-27 07:22:31 来源: 新华网(北京)
近年来,干部公开选拔作为一种新生事物,不断制造出各种各样的新闻。最新被报道出来的一件是2007年云南玉溪市的一次县处级干部公开选拔。在这一事件中,讨论人选的市委常委会内容泄密,成绩好的参选者遭流言骚扰,市统战部副部长职位前三名均落选……此次公选被一些考生指责流于形式,玉溪市纪委和组织部官员则认为此次公选公平公正。
有鉴于此类事件往往波折频生,有人把这些地方干部公选说成是“闹剧”,认为这种公选把各种“游戏潜规则”暴露出来,当事人受到外界的议论纷纷,场面闹闹哄哄,有失干部选拔的体面。可我认为,对闹哄哄的公选我们不妨多点宽容,因为它毕竟还是一种公开的干部选拔形式,总比静悄悄的“私选”强。
“公选”就是要公开、公正。如果没有“公选”,就往往会出现“一把手”一言堂的现象,选干部就成了“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对于这种“选拔干部”的方式,姑且称之为“私选”。“私选”最大的问题就是既不公开也不公正。
过去,坊间有许多顺口溜,诸如“不跑不送,原地不动;只跑不送,平级移动;勤跑多送,提拔重用”。这些顺口溜的出现,正是“私选”运作方式的结果。“私选”的竞争场合往往在领导的“私人空间”,竞争的时间也发生在领导的“私人时间”,最后决定干部选拔结果的更是领导的一片私心。
当然,无论“公选”还是“私选”,其实竞争都是异常激烈的。只不过,“私选”一切都在私底下交易,表面上还维护着湖面的平静,外界的人们却根本摸不清底细,更猜不透最终为何谁上谁下。而“公选”将竞争者和竞争过程公开于世,哪怕外界还只是“雾里看花”,却多多少少能看出一点名堂和玄机。假如“公选”中有黑幕,就很容易被发现。比如,玉溪市的这场“公选”,时隔一年还不是闹出来了吗?
很显然,表面上闹哄哄的“公选”,更有利于外界监督,更有利于实现公平、公正,更有利于选拔出合格的干部;而表面上静悄悄的“私选”,却埋下了内幕交易的隐患,埋下了腐败的根子,埋下了卖官鬻爵的种子。所以,无论现在的“公选”是否还有不完善之处,它都比“私选”更值得称道,大方向是正确的,因为起码它给了老百姓监督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