瓮安事件,“我不说,世界永远不知”?
2008-07-03

 

日期:2008-07-03 作者:李泓冰 来源:新民晚报     

                   
 
    李泓冰
   
    6月21日夜,贵州瓮安的初二女生李树芬的溺亡,如同蝴蝶无力地扇动了一下翅膀,这一丝颤动的讯息被不断放大,成了一场飓风,最终酿成6月28日数万人聚集的可怕的群体性骚乱。
   
    人们在追问事件的真相。贵州省委书记石宗源亲临瓮安,迅速做出判断:这是“被少数别有用心的人员煽动利用,甚至是黑恶势力人员直接插手参与的,公然向我党委、政府挑衅的群体性事件”。他也坦承:从一起单纯的民事案件酿成一起严重的打、砸、抢、烧群体性事件,其中必有深层次的因素。
   
    是的,“社会矛盾长期积累,多种纠纷相互交织”,积重难返;更重要的是,一些基层政府官员几乎是出于本能地拒绝信息公开。6月21日的事件,网上传得沸沸扬扬,骚乱已经一触即发,当地官员和当地媒体却选择了难堪的沉默。结果,得不到真相的合理解释、且被所谓“掩盖真相”的基层官员激怒了的民众,就成了被潜在的黑恶势力轻而易举操控的工具了。
   
    瓮安事件并非特例。
   
    一些基层官员喜欢蒙着眼睛、堵着耳朵办事,甚至一厢情愿地抱定“我不说,世界就永远不会知晓”的幻想,对记者,说好话的待若上宾,想曝光的则围追堵截。结果是僵化甚至恶化了干群关系,让非正式消息凭借网络等渠道迅速传播。陕西的虎照事件,即是其中一例。去年10月3月拍的虎照,不到十天,陕西省林业厅就兴奋地向世界宣布:华南虎找到啦!然而,与认定虎照为“真”的快速反应相反:8个月之久,才迟迟承认绝大多数网民早就说出的共同结论——华南虎照是伪造的。
   
    信息公开的“快”“慢”之间,作祟的是一些把地方形象甚至是个人乌纱看得过重的基层官员:顺我者,新闻可发;逆我者,免开尊口。至于中央不断强调的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监督权,被放在一边了!把5月刚刚生效的《信息公开条例》中“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原则也早扔在脑后了。
   
    对一些官员而言,信息公开或不公开,不是民众受法律保障的权利,不是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性目标,更不是以人为本的原则体现——只是他们信手拈来,应付中央、敷衍百姓、塑造“形象”的手段或权宜之计而已。
   
    贵州瓮安事件之后,新华社及时公布事件经过及图片;华南虎照事件,陕西终于承认官员们被一个农民忽悠了。这一切,并没有让地方形象、政府形象瞬间崩溃,相反,如果能早些公开信息,政府的信任度倒可能大幅提升。
   
    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人民日报时要求“提高舆论引导能力”,这不光是对媒体的要求,也是对地方政府的要求——把突发事件发生后本能的信息遮掩变成本能的信息公开,把向公众交代事件真相当成责任而不是权宜之计,这也是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的要义所在。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