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08-06-27 作者:徐光木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将修订。昨日,教育部在其官方网站上公布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征求意见稿)》,将在全国范围内公开征求意见。"保护学生安全"这一条被首次加入其中。据悉,该意见稿通过后,本市乃至全国的教师都将奉行这一新的职业道德规范。(人民网6月26日)
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在震灾中未能"保护学生安全"的"范跑跑"。可以想象的是,如果不是由于"范跑跑"的不够道德和崇高,就不会有"保护学生安全"的准师德化,至少,不会到来得这般突然,而必须等到下一个"范跑跑"的出现。
但我所关注的并不是"保护学生安全"应否师德化本身,因为关于这一问题的争议此前已经得到了充分的讨论,我所在意的是,"保护学生安全"是否应该被师德化,以什么样的面目师德化,师德化甚至法律化到什么程度,我们最起码应该认真地倾听师德的主体人群,也就是广大教师的声音。试想,如果在修订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过程中,教师没能被置于主导地位甚至不难充分地体现教师自己的声音,这样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还是教师职业的道德规范吗?
让广大教师参与到师德的修订过程中来,并不是出于尊重教师的考虑,而是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作为一种职业道德的本义使然。所谓的职业道德,就好比是某一职业在道德领域的法律,如果这部法律在制定的过程中没能充分听取该职业从业者的声音,或者说不是由他们所制定的,那么,这部法律就不能算作是该职业的法律,而只能算作是被强加到他们头上的框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就是如此,只有让广大教师真正成为师德制订与修订的主体,而不是道德的附庸与陪衬甚至意志的奴隶,师德才具备了合法这个基本前提。
教师参与师德的制订与修订的要义不仅在于此,同样在于师德作为职业道德大家族中的一员,理所当然地应该由广大教师所遵从和执行。既然师德本身并非广大教师的真实、完整意志体现,遭到曲解,甚至背离了他们对师德的期许,被意志强暴,那么,这样的师德要想得到广大教师的普遍遵从和执行只能说是天方夜谭,来不得半点真格的。
我们可以号召文明,但不能够强迫高尚。制订或修订师德,并不是要通过外在的行政力量给师德披上神圣、光鲜的外衣,制订出一套貌似高尚的规范来约束、管制教师的行为,像这样,虽然能够从道德制订上防范"'范跑跑'第二"的出现,但永远都不可能使"保护学生安全"的理想内化为每名教师的道德追求。师德制订与修订不同于行政命令,可以实现从上至下的单方面信息传递,从而做到上对下的推动,师德正好相反,必须由下至上,从自发的号召到自觉的约定俗成,从被动接受变成主动遵守,通过广大教师的集体道德反省,进而推动师德层次的整体提升。
其实,不独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面临着这样的尴尬,其它任何职业道德规范也都面临着同样的困境。我们的职业道德规范之所以得不到普遍遵守,被肆无忌惮的屡屡触犯,其主要原因并不在于这些从业者道德素质的低下,而是在制订职业道德规范的时候未能充分吸纳从业者的呼声,以至于从业者打心底觉得,我所遵守的不是自己的道德规范,而是别人强加给我的道德律令。
文章来源: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