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东省长姜大明在骑自行车上班的途中。图片来源:齐鲁晚报
毫无疑问,“体验”会增强各级官员对能源短缺的感性认识,增强他们的资源忧患意识、节能意识和节约意识,因此是有益的。但我想,“体验”不应该是目的本身,而应该是促进节能的一种手段。因此,如果“体验”活动不能导致节能的实际成效,则意思是不大的,无非是“体验”一下而已。
那么,如何才能取得节能的实际成效呢?很简单,就是应该使这种“体验”活动长期化。在我看来,“体验”长期化的合理性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从逻辑上说,既然“体验日”这一天可以骑自行车上班,办公室不开空调,那么其他的日子为什么不能这么做呢?二是目前许多领导干部的公务消费,是一种按规定享受的“待遇”而不是一种“必须”。比如,从报道中看,姜省长从宿舍骑车到省府,“前后大约历时18分钟”,而且都是平坦的大马路。我想,在没有紧急公务的日常情况下,省长骑自行车上班,没有任何困难,也不会对工作造成任何妨碍。
由于官员们每天面临的情况不同,因此把官员们骑车上班,以一种“一刀切”的制度方式规定下来,是不太适宜的,说不定还会产生新的问题,而延续目前的“领导示范,自愿参加”的模式则是比较适宜的。在中国的政治文化中,“领导示范”往往会产生比纸面上的规定更大的效力,这已经被中国几千年的政治史所反复证明。
从这个意义上说,姜省长的骑车上班,要取得预期的示范效果,就贵在长期坚持。只有坚持,才能真正产生示范效用,因为这一行动本身将会比任何宣讲都有效;只有坚持,才能取信于民,使公众能够通过自己眼睛看到,政府节约能源的举动是扎扎实实的,官员们是愿意牺牲一些个人享受的,决不仅仅是“秀”一下而已;只有坚持,才能对省府的其他官员产生真正的约束作用。我们不难想象,假如省长在非紧急情况下均能坚持骑自行车上班,则省府内的其他官员会坦然地乘坐轿车在省长的自行车前呼啸而过吗?可以确信,只要省长坚持率先垂范,则至少在省府大院内,骑自行车上下班必会蔚然成风,并对山东的各市县产生良好示范效应。
也许有人会说,你这种建议“人治”的色彩太浓了,要靠制度才能根本解决问题。这个批评无疑有一定道理,但我想强调的是,在制度的健全尚须假以时日的情况下,主要领导的生活和工作作风会在很大程度上起到弥补制度缺陷的作用。况且,即便是制度已经非常完善了,我们仍然要对官员的作风、品格等提出更高的要求,在现代社会,这已成为官员取得管理公共事务的合法性及公信力一个必要条件。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