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山东在省、市、县三级机关单位开展能源短缺体验活动,省委书记、省长带头体验,16日一早,省委书记步行从住处到省委上班,省长骑自行车从宿舍到省政府办公,参加此次活动的人数达16万多人,所有班车停开,六层以下电梯全部停止运行,办公场所空调无一开放。(《齐鲁晚报》2008年6月17日)
这样的活动同样在湖北省等地展开,书记、省长雨中体验能源短缺。消息一出,的确让人耳目一新,博得了公众们的阵阵喝彩,有的称赞“‘掉架’的省长不‘掉价’”,有的称赞“秀得很精彩”,有的称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应该充分肯定的是,书记、省长们的这次体验是很好的,通过他们的以身作则,既是对于能源短缺提出的警示,也是对于公车改革的希望。因而叫好、喝彩、赞许是可以的,但冷静地坐下来思考,觉得大可不必忙着叫好,觉着应该泼些冷水,总的来看,还是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原因至少有三:一者步行、骑车上班能否长久,恐怕也就是这一天体验而已,因为庞大的公车群不是摆着好看的;二者即使书记、省长带头如此,恐怕也不能左右下级官员的行为,“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情形是有的,恐怕就是这一天体验日,还是有官员对着干的;三者公车改革路漫漫,仅仅靠这种体验的形式,没有实际的措施,恐怕没有办法。于此,能源短缺现状依旧无法改变!
从广大公众喝彩与赞许的背后,其实是对公车改革寄予的极大期望,其实是对公车腐败的极大不满。人们寄希望于书记、省长的带头,能够对此有一番作为。
当前,“三公”(公车、公楼、公吃)腐败到了越发严重的时候,多年的改革措施并没有压制住这种势头,相反在一些地方还愈演愈烈。在一些官员眼中看来,公务用车是身份、地位的象征,车辆的豪华高档、车牌的显赫尊贵,彰显出领导的权威气势。公车的繁忙与浪费可见一斑。上下班接送、私人出游、办事,公车几乎都是满负荷在运转,没有一刻在闲着,有一句话很形象,公车是“三分之一办公事、三分之一办私事、还有三分之一是司机个人用。”更让人吃惊的是,现在官员实行的都是异地为官,这公车跑起来就更忙了。还有,公车的特权思想、作派也不得不让我们警醒,一些公车不把交通法规放在眼里,醉酒驾车、闯红灯、违章停靠等成了家常便饭,严重干扰市民生活,带来极坏影响。而有一个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那就是一些非政法单位的公车热衷于上警牌,蔚然成风!
公车改革一直是阻力很大、成效极小的一项改革,关键在于“官本位”观念的阻挠,关键在于决心的大小。在一些地方,车补在发,公车照坐,没有改观,只不过是借此多发了点钱而已。不少地方,公车越来越豪华、越来越高档,公车也越来越多,如因违反政策不能上牌的公车就干脆不挂牌、上套牌。我们的官员每增加一位,就增加一台公车、一名司机。公车消耗、公车浪费着实惊人,几千亿元就这样在“公车轮滚滚”中消耗掉了,难以计算的“能源”就这样被消耗掉了。
因此,我真正期望地是,书记、省长大可不必把主要精力放在骑车、步行上班,而应该是坐下来好好研究公车改革的问题,拿出一些务实可行的措施,以壮士断腕的勇气,以杀开一条血路的精神,为我们的公车弊病开出一剂良方,那我们再来为您叫好!
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