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救援引发军工行业新思考
2008-06-20

china-spacenews.com    2008年06月20日 
 
 

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提供的四川地区CCD影像

世纪卫星公司员工成功开通了唐家山基站

电子设备帮助部队解决应急通讯难题

  6月6日,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在北京召开了军工装备服务抗震救灾座谈会。记者从会上获悉,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国防科技工业系统发挥军工科技优势,利用先进的现代化装备,实施陆、空、天全方位立体救援,在抗震救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地震发生后,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有关指示,国防科技工业战线迅速行动起来,组织力量投入到抗震救灾的大军中。震后,在地面救援迅速启动的同时,一支“太空救援队”——导航、通信、气象、资源等四大类十余颗卫星挺身而出。它们架起了通信的桥梁,观测着灾区的天气变化,监测着地面的灾情,为抗震救灾提供了大量的数据,为救灾决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在灾区道路完全阻断的情况下,国防科工局紧急协调我国自行研制的运输机、直升机、通用飞机、无人机等各类航空设备,紧急投入到搜救、航测遥感、突击运输和防疫作业等工作中,为快速救援提供了有力保障。在地面,国防科技工业系统提供的跟随温家宝总理在四川现场调度指挥的应急移动卫星通信车,第一时间传递出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要部署;抢救生命的野外急救车、喷洒药液的卫生防疫车、应急发电机组等许多科技含量高、性能优越的新型应急装备和保障设施,在抗震救灾的危急时刻,成为救援部队的可靠助手。
  座谈会上,来自航天、航空、兵器、船舶、电子行业及海军、国防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的12位专家和有关领导,就军工装备服务抗震救灾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军工装备如何进一步服务抗震救灾,如何参与灾区重建;此次抗震救灾对军工装备和产品发展的启示;未来我国救灾装备和产品的发展趋势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探讨,并提出了很多有益的意见和建议。
  与会代表认为,我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地形复杂、自然灾害多,军工装备在应对各种自然灾害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认真总结我国信息通信、救灾装备和产品在这次抗震救灾中使用的经验,对于今后提高我国应对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
  (杨建 刘喆)
  来源:中国航天报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