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一个“山清水秀好河山”
2007-11-04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表明,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在科学发展的进程中正确处理工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已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要求。

  其实,改革开放伊始,就有人呼吁,不能再走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工业化老路。但在赶超式发展观念驱使下,这一问题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以致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环境资源问题日益严峻。统计显示,中国创造1万美元价值所消耗的原料,是日本的7倍、美国的近6倍、印度的3倍。可见,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付出了资源和环境的代价。

  与此同时,环境无价、资源低价、商品高价的现状,也直接助长了资源开发者把生态破坏的外部损失转嫁给社会的冲动。据测算,目前由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给全社会造成的损失已占GDP总值的15%。环境和生态危机,正在越来越严重地制约工业的现代化和经济社会的发展。

  近年来,我国开始更加重视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问题,明确要求不能以环境为代价追求经济的增长,并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法规,以此来促进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还一个“山清水秀好河山”。但是,应当看到,树立生态文明的观念、改变传统工业发展的模式、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机制,还需要全社会作进一步的努力。

  首先,应大力开展生态和环境保护的宣传,树立友好的环境即生产力的理念。

  其次,应制订正确全面的政绩考核标准,不能再以GDP作为考核干部能力的唯一依据。对一方领导的评价,不仅要看经济增长的情况,也要考察他们解决环境和社会等问题的情况。

  第三,应积极发挥环保部门的作用。建议改革环保管理的工作机制,加强对环保部门人事和财政的支持力度,进一步确立环保总局的专业职能和权威性。

  第四,应明确污染主体的职责。现行的环保体制,是谁污染谁治理。事实上,相对于企业可能获得的利润而言,违法排污的代价相对较小。环保执法上的“两高一低”(守法成本高、执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现象,亟待改变。

  第五,充分调动人民群众保护环境的积极性。老百姓是环境利益的最大相关者。近年来,公众的生态环境意识日益加强。他们对损害自身利益的污染问题,关注度显著提高,一些当事人开始学会利用法律等多种正当手段,对污染问题的治理提出具体的改善要求。这样的维权行动理应得到支持。此外,民间环保组织的作用,也应当予以肯定。只有这样,防污治污的综合性约束机制才能真正建立起来,生态文明的观念也才能在全社会普及开来。

  总之,把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当作一件非常重要和紧迫的战略使命,对于我国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而言,无疑是一个福音、一个希望。

来源:解放日报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