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贫困生自动放弃读大学?
2007-09-14

来源:无锡新传媒

    四川每年究竟有多少学生因为贫困而未能进入梦寐以求的大学校门呢?对此四川省教育厅相关人士遗憾地表示,这个数据无法准确统计,“因为我们只能统计出有多少贫困学生通过资助进入大学,而无法准确知道究竟有多少学生是因为贫困而自动放弃大学学业的。”

    (9月12日《四川新闻网》)除了社会人士所知的家庭经济因素外,有相当部分贫困学生是因为就业形势不乐观而主动放弃就读大学的。

    笔者以为,这是社会分层之痛。

    除了自动放弃上大学之外的,还有家长害怕孩子考上大学。在吉林,平均每个大学生一年的费用为1.18万元,而2004年该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000元,也就是说,供养一个大学生需要4个农民一年不吃不喝。

    贫困子弟为什么放弃了自己的梦想?难道他们没有实现自己的梦想和改变自己地位的权利吗?众所周知,辍学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剥夺了他们进入现代社会的权利,因为没有知识的人,在现代社会根本不可能立足。

    在现代社会,教育越来越成为确定社会成员地位的关键性因素,以至于教育成了当今时代中国老百姓“最不怕花钱”、“最舍得花钱”的地方。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的社会地位、权力、收入和声望,更多地取决于个人的后天努力和成就,个人后天受教育程度与个人社会地位的关系越来越紧密。

    这反映了社会结构的变化更加向良性发展,也使全社会更加重视教育,关心教育机会的公平问题。

     自动放弃上大学,笔者以为,这与我国教育的“贵族化”――费用极为高昂的特征有关,与各阶层人群对教育需求的典型特征相关。

    事实上,自动放弃上大学正在成为阶层分化的不利因素。它不利于低收入者通过教育改变自身位置,因为高收入者占据了大量的优质资源,它揭示了精英阶层向凝固化方向发展的征兆。

    人类的历史是精英不断被取代的历史:当一些精英上升时,另一些精英衰落了。但是,自动放弃上大学却有可能打破这种精英循环。

    更为严重的是,由此产生的社会焦虑,会抑制阶层分化本身可能产生的社会激励效应。要使社会成员认同接受社会分层机制,则必须使他们相信这种机制合乎正义。

    一种分层机制若要被人们认同为合乎正义,就必须体现出机会均等意义上的公正,即在努力做到起点相对平等的前提下,所有社会地位向所有的社会成员开放,每个人都凭借其自身主要在后天形成的能力通过公平竞争获得相应的社会资源,占据相应的社会地位。

    贫困者有改变自己地位的权利吗?他们能拥有这样的机会吗?这考验着社会的良心,也追问着平等的实质。

    对于贫困者来说,他们应该拥有和其他人一样的权利和机会去改变自己的处境,并且他们拥有的手段应该得到社会的支持,只有这样,才能证明社会是善良的、温情的,也是和谐的。 (□朱四倍)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