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私家车“付出代价”不能硬来
2007-09-12

来源:北青网—北京青年报

 下周,全国将迎来由建设部发起的首个“中国城市公共交通周及无车日”活动。日前,建设部有关人士强调:应提高普通市民使用家庭轿车的代价来限制私家车的膨胀,如花钱买牌照、减少停车场地、提高收费标准等。(9月11日《第一财经日报》)

    这条消息十分引人注目,网上绝大多数发言都认为,掏得起钱买车本是大家的梦想,也是时代进步的标志,怎么能说控制就控制?为什么不限制公车,而总想着让私家车付出代价?……

    这些质疑多少有些情绪化,因为限制公车与限制私车其实并不是同一层面的问题,但这些问题却也是政府部门制定政策时不能回避的现实舆论。

  以一个更大的视野来看,我们不得不承认私家车膨胀带来的问题:交通拥堵、空气污染、车位紧张……要想保证发展的可持续,必须以严肃的态度来面对这些问题。适当提高门槛来产生约束轿车使用的效力,还是必要的。

  私家车膨胀有很多原因,公共交通差、出行不便是其中之一。
有专家已经指出,企望通过盲目修桥、扩路,挤占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的方法来解决交通拥堵问题是“行不通的”。这种做法往往会引导人们节衣缩食也要买辆车。

    同样人口密集的东京,由于发达的公共交通系统基本解决了早晚高峰时段的通行问题,人们发现公交出行所花费的时间、费用都比开私家车少得多,相对而言开私家车的“代价”就加大了,自然而然就对购买私家车的人形成利益的制约。

  可见,私家车付出的“代价”,有时是相对的。
简单地提高私家车的花费,如购买车牌、停车费涨价等,只不过是让养车的费用整体提高一些,但对于能掏得起十万二十万甚至更多钱买辆车的人,多出来的这些养车费用起不到多少实际约束效果。

    这样的“提高私家车代价”到头来不过是水涨船高,让更多中产阶级为了梦想再多奋斗一两年罢了,对于解决私车膨胀问题恐怕收效甚微。

  发改委颁布的《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中有如下表述———“在中国大城市应建立以道路交通为主,轨道交通为辅,私人机动交通为补充,合理发展自行车交通的城市交通模式”———“补充”而非“限制”,这大概也正是出于一种政策的谨慎。

  “要提高使用私家车的代价”———就政策取向而言,笔者是赞同的。

    但必须拿出更多智慧进行政策调控、加强疏导作用,而不能光靠提高费用这种“硬来”的手段。而且,各个城市根据实际情况,对私家车的限制力度可能不尽相同,国家也不宜统一出台明确的限制政策。

    如何让私家车付出适当的代价,抑制其过分膨胀,我们更需要软性的技术政策调整,通过调整政府投资比例等方式加强引导。

    否则,想靠“多收钱”来形成门槛,不仅看起来不美,操作起来也必然会遇到种种阻力。毕书之(陕西 编辑)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