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宁波网
日前,一组由红、蓝、黑、绿四种颜色的全新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桶出现在卢湾区五里桥街道瑞南新苑小区的垃圾房内。记者从市废弃物管理处获悉,上海将展开新一轮的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这种能有效促使“垃圾减量、资源化”的新举措有望年底在全市范围内推广。(8月8日《东方早报》)
上月,笔者曾撰文质疑Live Earth演唱会的“可回收雨披”,认为其不大可能真正被回收利用,理由是我们的垃圾分类做得还不够。
但事实上,上海是国内最早实施垃圾分类的城市之一,早在1999年,有关部门就提出“到2002年,中心城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的地区要达到50%,服务人口要达到125万户,涉及375万人,1500个居住小区。”的目标。为什么八年过去了,我们依然还停留在“试点”阶段呢?
总结起来,有几个原因导致了垃圾分类裹步不前。
首先,与国外复杂的分类方法不同,我们仅将垃圾分成“有机垃圾”,“无机垃圾”、“有害垃圾”三类,不免过于笼统。
在垃圾分类做得最好的国家日本,垃圾分类细化的程度令人头晕目眩.比如:废弃的唇膏和口红内的物质要放到可燃烧物品里;而“当唇膏用完时”,唇膏和口红的外管,就要归入“塑料制品”或“小型金属”。虽然看起来比较烦琐,却为更好地回收利用打下了基础。
其次,缺少一套完备的垃圾回收产业体系。
分类、回收的目的是处理再利用,如果没有“变废为宝”的产业支持,垃圾回收很难真正落实,“环保”就只能停留在口号阶段。
最明显的是例子是废电池,在回收提炼技术不成熟的情况下,全国每年几十亿节废电池至今不能找到归宿。
而那些垃圾分类做得较好的国家,大都建立了一套完备的垃圾回收产业体系,“变废为宝”的能力都很强。当然,这需要政府政策的引导和扶持。
再则,我们的环保宣传和服务还远远不够。
日本的环保教育是“从娃娃抓起,全民动员”。据我的一个留学生朋友说,刚到日本,到政府办事处办完各种手续后,办事员小姐就会给你发一大堆生活须知之类的文件,除了应付各种紧急情况的小册子以外,光扔垃圾的材料就一大本。据称,横滨市向市民们发放的垃圾分类手册有27页之厚,该手册重点部分包含的详细说明竟然有518条之多。
此外,我们还应该从立法的层面上,培养社会的垃圾分类、废物利用等“大环保”理念。
比如日本就有《绿色购买法》、《建设再利用法》、《食品再利用法》和《家用电器再利用法》等,运用这些法律可以在整个社会建立起遏制废弃物的大量产生、推动资源的再利用和防止随意投弃垃圾的管理体系。我国也可以借鉴这些做法。
陈蓉霞教授说:环保的本义更多不是一种时尚,而是一种生活方式。
而在我看来,环保更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要构建这样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做的事情还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