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同志是我党民主作风的倡导者和光辉典范。早在红军初创时期,毛泽东同志就强调:“红军的物质生活如此菲薄,战斗如此频繁,仍能维持不敝,除党的作用外,就是靠实行军队内的民主主义。官长不打士兵,官兵待遇平等,士兵有开会说话的自由,废除烦琐的礼节,经济公开。士兵管理伙食,仍能从每日五分的油盐柴菜钱中节余一点作零用,名曰“伙食尾子”,每人每日约得六七十文。这些办法,士兵很满意。尤其是新来的俘虏兵,他们感觉国民党军队和我们军队是两个世界。他们虽然感觉红军的物质生活不如白军,但是精神得到了解放。同样一个兵,昨天在敌军不勇敢,今天在红军很勇敢,就是民主主义的影响。红军像一个火炉,俘虏兵过来马上就熔化了。”
邓小平同志说:“毛泽东同志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他充分信任群众,历来反对不信任群众、不依靠群众。对群众的议论,毛泽东同志是非常注意的。同志们总记得,在延安的时候,生产运动是怎么搞起来的。为什么提倡生产运动呢?原因之一就是当时征粮征多了,群众有怨言。我们好多共产党员听了心里非常不舒服。毛泽东同志看法不同,他说,讲得有道理,群众的呼声嘛!毛泽东同志就是伟大,就是同我们不同,他善于从群众这样的议论当中,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针和政策。”陈云同志为了培养子女虚怀纳谏的作风,曾经举毛泽东的例子教育孩子,他说:“毛主席在延安的时候,提出问题以后,经常听取反面意见,有的时候毛主席自己听不到反面意见很着急,自己就站在自己的对立面批驳自己的观点。”
善于听取各种意见,择善而从之,是毛泽东的一贯作风。他的很多正确决策,包括一些重大决策,都吸收了下面指挥员的意见。比如,1946年解放战争刚刚打响,那时粟裕带领的部队在苏中地区,毛泽东从保存我军的有生力量出发,指示他们打到外线去。接到这个指示,粟裕对于留在苏中内线作战和打到淮北外线作战的利弊得失,作了比较,主张继续留在苏中作战,来来回回的电报反映出不同意见的讨论。最后,毛泽东吸收了粟裕的意见,改变了他原来的主张,于是有了苏中战场的七战七捷。1948年初,为了调动中原敌军回防江南,便于我军各个歼灭江北之敌,毛泽东决定由粟裕率三个纵队渡江南下,打到京沪杭地区去。粟裕提出不同意见,毛泽东和中央吸收了他的意见,仍留在中原作战。然后,华东野战军在中原野战军的配合下,打了豫东战役,后来又打了济南战役,为淮海战役的大决战创造了条件。作为最高统帅的毛泽东,能实事求是地重视并采纳部属的不同意见,根据实际情况果断地调整重大战略部署,表现了高度的智慧和勇气,可以说是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