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长安街时报
[长安街时报9月6日电] 中国环境报报道,尽管近些年不少学校、社区等相关部门组织开展了大量诸如树立环境意识、培养环保节能习惯的活动和实践,但不可否认的是,整体而言,目前我国青少年保护环境、节能减排的意识普遍不高。
一些活动流于形式的问题固然存在,但更重要的是,社会效果的乏善可陈使青少年难以通过环保活动得到有力的价值认同,从而导致许多孩子在这方面缺乏强烈的参与愿望。
有关部门提供的最新调查显示,我国只有41.2%的民众具有节约意识,25岁以下的青少年节约意识最低。
而《中国青年报》8月下旬发布的另一份调查同样显示,多达53%的被访者认为小孩子不太注意节约。新浪网“绿色海滨——海螺剧社”的博客,也对同学们热衷于打工赚钱,但参加环保活动者却寥寥无几的事实发出感慨。
9月1日,国家发改委等17个部门开始启动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并公布了《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实施方案》。方案强调学校在培养学生树立节能环保意识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并希望通过积极开展以节能减排为内容的学校主题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营造节能减排校园文化,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节能环保意识和行为习惯。
各种节能环保的教育和实践活动,对于青少年的意识培养将起到重要的作用。但目前一方面我国一些学校开展的各项节能环保活动,形式重于内容,对广大青少年缺乏足够的吸引力.
另一方面,社会环境对青少年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活动缺乏有效的回应和鼓励,容易导致孩子们将这样的活动视为一种形式甚至游戏,因缺乏成就感而丧失参与的热情和深入实践的兴趣。这些问题应该引起学校和社会各方面的重视。
在这方面,日本东京市文京区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
在东京市文京区,当地的小学生组成了环保团队,对商业街的店铺进行节能减排潜力调查,并经常去商业街督促店铺采取节能措施。为了促进这一环保活动,日本两家环保组织对力促店铺节能的环保团员给予奖励,按照所负责店铺的节能数额发放给队员商品兑换券。
2006年以后,文京区还开展了50∶50的节能环保项目,即由学校组织学生在社区内开展各项节能环保活动,而由此得到的经济收益由社区政府和学校按50%的比例分配。
仅2006年,文京区的电能、热能和水就节约了10%的使用量,取得了4000万日元(约合250多万元人民币)的收益,学校和社区都得到了2000万日元。
这一事例充分证明,社会的积极认同和鼓励,是促进环境教育的最佳手段之一。
鲜明的对比和反差告诉我们,目前在我国,推动青少年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和社会实践的社会基础尚颇有欠缺。
全社会环境意识的不足是根源。
虽然现在保护环境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但不幸的是,目前相当一部分公众之于环保仍属看客行列,强调政府的环保责任,却忽视了自身的义务,这样的心态,导致他们既缺乏积极参与环境保护的动力,也缺乏认同并鼓励青少年参与环境保护的热情.
而一些地方政府或将环保责任完全推向环保部门,或在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方面重宣传作秀而轻基础建设和实际成效,青少年环保活动常常沦为节日的点缀。
同时,教育制度上的偏颇,也导致青少年环境教育和环保实践难以产生真正的效果。虽然现在一些地区将环境保护列入教育内容,但毋庸置疑的是,环境教育尚远未进入教育的主流。
课外活动、兴趣小组等虽然热闹,也可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此类手段的业余性质,使正在树立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青少年极易将环保当成一种爱好,而不是责任和义务。
正如应试教育无法引导青少年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健全的品格意志一样,游离于边缘的环境教育和环保活动,也对青少年环境意识的养成、生态道德的树立显得无力又无奈。
上述两方面的缺失,形成了培养青少年环境意识、树立青少年环境责任、鼓励青少年环境实践的社会基础极为薄弱,社会认同和价值体现的无力,使他们对环境保护缺乏深入参与的激情和持久践行的动力,更不利于青少年环境品格的培养。
当今的青年人,更注重的是生活内容和价值体现。日本的孩子们在环保实践中得到了经济奖励。
钱,其实是次要的,关键是这样的经济奖励,体现了社会对孩子们保护环境行为的热情支持和充分认同,让他们感觉到自己的行为为家庭做出了贡献、为集体做出了贡献、为社会做出了贡献,体现了他们的社会价值。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他们对于环境保护的价值判断,决定了未来的社会群体对于环境保护的价值判断。为他们建立这样的社会价值评价体系,这,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