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骄子欠账”呼唤信义价值
2007-09-05

来源:红网—人民网

    作为一项特殊的国家信贷支持,助学贷款已帮助众多贫困学子完成大学梦。截至2007年6月末,各项助学贷款余额达到192.9亿元。

    然而,随着还款高峰到来,毕业生拖欠、赖缴、乃至“消失”的新闻不时出现。

    银行方面则大倒“苦水”:助学贷款成本利润“不成正比”,还有近两成的违约率。贷还是不贷,仿佛成了“微妙”问题。“有借有还,再借不难”。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不会不懂这一浅显道理。

    一些“骄子赖帐”所为何来?
  
  高校学费20年上涨25倍,“知识经济”与“学生负翁”首先是个见人见智的话题。竞争激烈,就业困难,开支上扬,起薪降低,某些毕业生入不敷出,还贷成了有心无力。

    还有一些人,尽管工作稳定,收入不差,但价值观扭曲,诚信意识淡漠,打着“教育义务”旗号,自认“赖账有理”。

    客观因素诱发,主观动机使然,少部分人的拖欠行为,却令大学生整体诚信遭遇质疑;某些学生赖账“一锤子买卖”,更“透支”了其他学生的口碑和信誉!

    与其说这是意料之外的“经济风险”,倒不如说是一系列现实问题下的“蝴蝶效应”。
  
  中国绝大多数高校仍是公立性质,教育本身更属于“准公共产品”。这实际意味着,“教育产业化”、“产业盈利化”从本质上缺乏客观合理性。

    高校园丁跻身“中产阶层”,高校渴望硬件提升,人们可以理解。但对于学校最终的培育“成果”——学生,难道不应给予更多的鼓励与支持?

    令人遗憾的是,相比某些高校建豪华大门、玩高尔夫的大方阔绰,大学里奖学金设置普遍不足,颁发数额杯水车薪,校内勤工俭学机会更是“僧多粥少”。
  
  其实,学校终归只是折射“小气象”。

    如果将“诚信与金钱”、“荣辱与价值”放大到社会层面,不和谐音符更会令人脸红尴尬——某些人谋取私利不择手段、某些公职人员丧失原则以权换钱、欠债老赖俨然“理直气壮”、债权人反而“求爷爷告奶奶”,甚至连法院都面临强制执行难……对信义的追问,对不轨的指责,应当反思的仅仅是“他人”吗?
  
  树立诚信规范、构建道德架构,不仅需要法律机制的规范约束,更重要的是人性向善的自觉自愿。

    纵观信用体系较为完善的国家,倘若某人留下过“不良记录”,必然会在就业、信贷、税务、社保等方面遭遇一系列尴尬。

    有形的利益,无形的惩罚,自然会令多数人逐渐认可、有意识遵循“信义无价”。

    面对诚信缺失,欺诈、陷阱对自身构成的潜在威胁;面对互信与理解不足,人与人之间平添的戒心与疑惑,善良的人们更有理由、有动力唾弃失信无德,呼唤构筑诚实守信、和谐向上的人文环境。

    如果某些人执迷不悟、仍一意孤行,终归会尝到“以己之道,还治己身”的苦果。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