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浪网—北京日报
今天在新民晚报上读到的一条消息就挺让人不踏实的:电子装备日新月异,新五大件风靡大学校园。尽管有些夸大之嫌,但一些学生过于奢华的确令人瞠目。
这位驻沪记者在上海高校发现,多数新生的学习装备都“升级”了,而价格不菲的电子产品成为其中的“大头”。
前些年曾风靡大学宿舍的随身听、电子词典、台式电脑等大件,如今已经渐遭淘汰,取而代之的是“新五大件”——笔记本电脑、手机、数码相机/摄像机、MP3/MP4(数码听)和PSP(掌上多媒体游戏机),在功能、价位上都大幅提升。
我不大赞成这位记者的这篇报道。她只发现了问题,而对这一问题没有任何引导。这类看似客观的报道,其社会效益不会好。只会对这一倾向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另外,记者报道中的“多数”新生缺少数据支撑。至于“升级”一词也有些伸缩性。提到的3个学生难以代表多数新生的情况。将手机等列入新五大件之列也有些牵强。
对这新五大件是否“风靡”了大学校园,我也持怀疑态度。
我并不反对经济条件富裕的学生使用笔记本电脑,从传播的角度也不主张学生不用手机。而MP3、MP4用用也没有什么不可。
数码相机、摄像机、掌上多媒体游戏机却超出了学习用具的范围,学生是否需要配置,应该有讨论的余地。
如果作为个案,恐怕自己开轿车上学的人都有,没什么大惊小怪的。问题在于,如果这真的在大学生中成为一种时尚,如果真的风靡了大学校园,的确不是一件高兴的事儿。
比如,这些学生购买这些物件的经费,肯定不是自己劳动所得,会加大家长的负担;比如,据我所知,许多配备这些家伙什儿的学生很少用它们来促进学习,反过来还会影响学习——上课也听MP3/MP4的,把玩手机的更是屡见不鲜。
有的学生把笔记本电脑带到了课堂上,表面上在记录着什么,实际在网上冲浪呢;再比如,这些行头的安全保管也是个问题。
尽管我们不是苦行僧,但还是应该引导大学生不要把主要精力放在讲究、追求这些东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