镌刻在心灵深处的红色
2007-09-03

来源: 大江网-江西日报

    这段日子,为纪念八一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80周年,从中央到地方举行的各种纪念活动,电视连续剧《恰同学少年》和《井冈山》的热播,以及江西卫视主办的“红歌会”,在广大人民群众和年轻人中间引起了十分强烈的反响。

  事实证明,在文化多元化的大背景下,甚嚣尘上的“恶搞”英雄、“解构”历史、颠覆崇高、美化恶俗的文化现象,并不能抹去深深镌刻在民族灵魂中的红色印记!

  红色文化“走红”,令人沉思。

  红色,是一种充满激情和活力的颜色,是一种象征革命与奋斗的颜色。红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与生俱来的“胎记”,红色是国旗和国徽不容更改的底色,红色是中华民族浴火重生、脱胎换骨的精神图腾!

  中国的红色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由危亡走向新生继而迈向辉煌的厚重历史。

    这是一部正义与邪恶、革命与反动、文明与野蛮殊死搏斗的历史;这是一部战胜一切艰难险阻,清除一切污泥浊水,告别贫穷落后和一盘散沙,扭转乾坤、改天换地的历史;这是一部无数先烈用生命和热血、无数优秀儿女用青春和赤诚写成的历史;这是一部我们党唤起民众、依靠民众、与全体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率领人民共同创造人间奇迹的历史。

    开天辟地到如今,只有在这部历史中,广大人民群众才真正成了国家的主人。这样客观存在的历史,岂是三两个文化帮闲能够“解构”的?

  红色文化是一种价值体系,是全民族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并不断发展升华的精神宝库。

    红色文化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了世界观、方法论,包括了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包括了怎样做人、做事和做官,还包括了亲情、友情和爱情……

    红色文化与他种文化的最大不同之处,就是不低级趣味,不哗众取宠,正气凛然,激情洋溢,积极、健康、纯净、朴实。

    就拿歌曲来说,那些经过精心包装、以小资情调自鸣得意的流行曲,无论其思想性、艺术性,还是传唱的广泛性和持久性,有几首真正能与《黄河颂》、《红梅赞》、《歌唱祖国》等一大批红歌相比?

   “一唱红歌就浑身有劲”,这句话道出了红色文化的根本特性:凝聚人心、鼓舞士气、净化心灵、催人奋进!

  红色文化为什么“走红”?因为几十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人都经受了社会主义红色文化的教育和熏陶,因为红色文化早已与许多人的生命融合成了不可分割的整体。

    人们热爱红色文化,是对时下某些淫靡恶俗文化的由衷逆反;人们呼唤红色文化,是在热切希望我们的党员和干部都能抵制各种不良诱惑、保持优良传统、永远做老百姓的贴心人;人们珍惜红色文化,是在真诚祝愿公平公正、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红色江山千秋万代永远屹立。

  无形的精神领域、思想领域或者文化领域,时刻都在影响着有形的物质生活。

    岁月的流逝、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转型,使人们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多元化”带来了五彩缤纷,也造成了泥沙俱下。面对严峻挑战,我们不能熟视无睹。

    我国的社会制度和政治理念,决定了红色文化作为“多元”中的“一元”,必须处于主导地位和核心地位。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坚持社会主义的正确荣辱观,正是对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红色文化“走红”,归根结底源于中国共产党几十年“政治功德”在人民心中的深厚积淀,是人们热爱党、热爱祖国真情体现。红色文化和人民群众的红色情结,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民族振兴的宝贵政治资源。

    发展和创新红色文化,在为红色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同时始终如一地坚持它的人民性和正义性,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责任。

  红色文化就是主旋律,就是先进文化,是抵制一切不良文化最锐利、最有力的武器。

    可喜的是,花里胡哨的“流行元素”并没有使年轻人丧失理性,红色文化让他们惊喜、震撼和反思,让他们懂得了什么是高尚和深刻,什么是猥琐和浅薄。

    未来终究是年轻人的,年青一代对红色文化的认知、认同和继承,才是民族的希望所在!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