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重庆一医生因一起医疗纠纷,被数名患者家属揪至医院门诊大厅,站在老人的病床旁示众。伤心之下,该医生选择了辞职(8月30日《重庆晚报》)。
在事件尚未有定论之前,通过侮辱人格、限制自由的示众方式来进行利益表达,无疑是莽撞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医生的委屈,也可以看到患者的维权焦躁。在维权焦躁中,患者不再相信医生、医院,不再相信现有的程序与规则,他们相信的只是自身的力量。
医生被示众只是一个偶然事件,但其反映的维权焦躁却是普遍的。在现实的医患关系中,和谐还是一个奢侈的字眼,他们之间更多的是怀疑、提防与不信任。
当维权焦躁以常态存在时,如何畅通医患纠纷正常解决渠道就成为一个必须直面的问题。虽然,《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对如何处理医疗事故作出了规定,但现实是,构成医疗纠纷不一定就构成医疗事故,如果把医疗纠纷局限在医疗事故的领域,无疑会使一些医疗纠纷得不到积极妥善的处理。
同时,患者与医院的力量是不对称的,如果仅仅是凭借自己的力量与医院进行博弈,患者的利益很难得到保证。一方面,力量的对比使他们处于劣势,不守规矩的医院有足够的力量进行“摆平”;另一方面,信息的不对称使他们无法弄明白事故的鉴定准确与否,有时明明有理却无法讨还公道。在这样的语境下,某些患者很难心平气和地维权。
医患纠纷不是将医生进行示众的借口,也不可能成为真正的维权途径。所以,要疏通解决医患纠纷的通道,治本之方在于提高医疗事故、纠纷界定机构的公信力,重塑医院为民服务的形象。
来源:济南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