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百灵网—网易新闻
受助了该不该与感恩捆绑?
近日,为了圆贫困学生的读书梦,社会各类助学金正热火朝天地发放,然而,却出现了贫困大学生因“不知感恩”被取消受助资格的事情。“受助”与“感恩”的关系顿时成了人们讨论的热点。
眼下,广州市青基会也正紧张地开展贫困大学生的助学活动,不少应届贫困大学生正等待着已申请到手的助学金交学费。发生这一“资助不感恩”事件,让他们的心有点乱,刚刚考上中山大学的杨杰炎担心社会把受助学生都当成“冷血动物”,“其实我们都会感恩,只是不同形式而已”。
据了解,今年到青基会申请助学金的大学生,填写的申请表格上多了“青春感恩”一栏。记者翻阅发现,几乎所有学生都填写了这一栏,且都信誓旦旦地表示今后要回报社会,回报祖国。至于如何感恩资助人,并没有一人提及。
今年考上华师的洗瑞沂,刚刚接受一位华侨的资助,他很想见到这位“恩人”,当面致谢,但这位华侨却拒绝了,不留下姓名和联系方式。
“没办法当面感谢,我只能成为第二个他,今后像他一样成功,一样热心地帮助别人,也许这就是最好的感恩方式。”
“其实怎样才算感恩?”去年接受资助的广州大学学生凌永施一直很头疼这个问题。“难道写封信、打个电话就算感恩吗?”凌永施说,这样的感恩也太肤浅了。真正的感恩是要发自内心的,用真情实感来体现的。
不过,在不少资助人看来,感恩并不是真的要回报,但他们很想知道在自己的资助下产生的价值。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资助人说,自己曾经资助过两个学生,一个经常来信,彼此交流,关系很融洽。他曾经写信给另一个学生,却不见回音,心里难免有些不快。
广州市青基会从1996年举办助学活动,提倡“资助是手段,教育是目的”的理念。市青基会秘书长黄志勇表示,“感恩不是一天培养出来的,有家庭、社会等综合因素,感恩教育很关键”。
自2005年开始,市青基会就跟接受资助的贫困大学生签订一份协议,提出受助大学生与贫困小学生结对,在读大学时参与对困难小学生学习辅导的志愿服务,回报社会,累计服务时数不少于100小时等。这两年来,大部分在广州的受助大学生都积极响应了。凌永施就是其中一员,她认为对社会做力所能及的事就是在感恩。
大城小议:情感暴力还是情感堕落?
何龙
接受别人的帮助要不要感恩?这本来是一个伪问题,现在却成了真问题。
这个问题从歌手丛飞帮助别人却得不到一些人的回应开始招来热议,到湖北襄樊企业家资助大学生得不到反馈愤而取消资助而凸显。本不是问题却成为反方势力不弱的大问题,说明我们的社会有“问题”了。
感恩是对别人的帮助表示感激。感恩未必是物质的报答:回报是一种感恩,回应也是一种感恩。
不用说感恩,连我们乘电梯按某个楼层的按钮时,也需要按钮亮灯的回应———按钮灯如果不亮,你将有何感觉?小到在公共汽车上给人让坐,那人一声不吭就坐下,你将作何感受?
感恩是情感“回执”,是行动应答,是信息反馈,哪怕是简单的“谢谢”二字。
在号称“礼仪之邦”和“文明古国”的国度,眼下需要急救起码的教养。这要怪我们的教育。
我们尽管有一大套的多少讲多少美多少热爱的空洞口号,却没有扎实的文明教育,更缺少基本的文明示范。我们的体制造就了只懂向上级“施主”效忠,却不知向一般“施者”感恩的畸形人群。
有人认为“社会不能形成对受助人知恩图报的期待,要不然就成了情感暴力,感恩被‘绑架’了”。这显然是一种奇谈怪论。
现在的状况不是感恩“绑架”,而是感恩“散架”;不是情感暴力,而是情感堕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