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新浪网—河南报业网—河南日报
不久前,一则关于成都市武侯实验学校校长李镇西的新闻引起了笔者的关注:李镇西是国内一位有名气的教师和教育哲学博士,却立志献身乡村平民教育。2006年从城市学校来到了乡村学校,全校3000名学生,八成是农民和农民工的子女。李镇西及同事立志让这些学生得到优质的教育,并正努力把设想变成现实。
然而,笔者转念一想,李镇西之所以能成为新闻人物,不正从一个侧面说明他所崇尚的平民教育还有待大力推广吗?
要想大力发展平民教育而不是使其成为一种“教育另类”,笔者认为,必须消解、杜绝以下几种思想:
义务教育理应面向全体学生,教育资源应该充分考虑到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均衡发展。可在残酷的教育竞争中,为了尽可能扩大社会影响和办学实力,很多名校疯狂上马豪华教学楼,有的甚至贷款盖楼,超常发展。
如此豪华、奢侈的办学思路,完全轻视了基层群众渴望孩子享受优质教育的梦想,无情地将一些贫困孩子拒之门外,这显然与《教育法》和《义务教育法》精神格格不入。所以,这种贵族化意识必须尽快得到净化、纠正。
第二,消除教育暴利取向。
据报道,教育乱收费和高收费已经成为社会暴利的重要构成。越来越多的私立学校、社会力量办学以及重点学校、示范学校的“挂牌营业”,繁荣了教育市场的同时,也使教育乱收费愈演愈烈。
与宁静淡漠、与世无争的传统教育相比,今日的教育已经融入了过多的投机思想和功名利禄等市场因素。
一些学校的校长就是企业家、外交家,老师就是车间主任,学生就是教育产品。家长掏出了什么样的学费,就能得到不同等级的教育回报。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原来信奉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追求不免有了铜臭味道;学生也越来越叛逆,缺乏感恩意识。
只有将教育当作“人的灵魂的教育”,真心爱护学生,杜绝牟取暴利,平民教育才可能真正壮大起来。
第三,摒弃精英思维崇拜。
一个学校,培养出了“总统”、“首相”当然值得荣耀,可培养出来一批合格的公民同样应为社会肯定。从社会贡献而言,培养合格公民的教育责任应更重于培养“总统”。
可看看当今,很多学校注重的是精英人才、优秀选手和智能优秀者,因为这些学生可为学校创造“教育金字招牌”,获得更好的教育创收;而那些智能发展不够优秀的孩子则像筛豆子一样被淘汰出了营养池。
教育过多关注智能发展,学生的远景发展和服务于社会公共利益的品质和才能受到忽略,“人上人”让更多“人中人”成为牺牲品。
因此,笔者认为,如果上述几点不能得到有效的落实、转变,李镇西的做法虽然“掌声如云”,恐怕也是应者寥寥。(作者:雷泓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