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央政府门户网站—人民日报

东部跨国企业污染源西移 遭环保电子地图曝光(资料图)
一家名为“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的环保组织,近日公布了一份近几年的“环境违规企业”名单。上榜企业多达7000多家,虽然大多数是国内企业,但跨国公司的“异军突起”,让人意外——不仅数量已逾100家,更有甚者还成了当地的污染大户。榜上有名的,既有著名的百事、惠而浦、博世等“世界500强”,也有如日清、花王、嘉仁伯等知名品牌。
上榜的跨国公司,多数来自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向来环保口碑还不错。像日本的一家公司,据查,其在本土的8家公司有7家均达到污染零排放,但在中国,却连基本排放标准都未达到。
欧美国家在环保、福利、卫生安全等方面的高要求,全球公认。跨国公司要达到中国标准,资金、技术不是问题。
出现如此“落差”,不得不让人遗憾:这是一些跨国公司看人下菜碟,进入中国使用了双重标准。
此类现象其实不止于环保领域。
从哈根达斯在深圳的“脏厨房事件”,到卡夫饼干含转基因风波;从少数跨国企业在华涉嫌行贿,到一些外资企业薪酬标准偏低……商务部研究院发布的一份报告指称:部分在华的跨国企业正在逃避社会责任。
一向标榜有环保意识、自诩为“企业公民”的这些跨国公司,他们的责任感跑哪去了?
一些跨国企业解释他们进入中国后责任感的弱化,常用的理由是:适应中国市场特点作出了调整。这可真是强词夺理。
不错,中国的市场还不够规范,监管也还不到位,但是,这不应成为跨国公司环境违规的借口,更不能等同于跨国公司可以放弃基本道德操守,参与中国市场竞争。
跨国企业带资金、技术来华投资,给中国带来现代企业管理、社会责任等理念的同时,自身也是最大受益者。中国广阔的市场、低廉的生产成本、各地对跨国企业的“优惠”,为其发展提供了巨大空间。
许多跨国企业都承认,在华投资是他们最稳定、增长最快的亮点之一。以至于很多人说:中国“成就”了外资,外资应更好地“回报中国”。
我们并不奢望什么更好回报,但是,如果一个企业连基本的“遵法守规”都难以做到,这就难以容忍了。
外国的月亮不会比中国圆,外国企业的道德观念、环保意识、社会责任感,未必就先天地比中国的企业强多少。
逐利本是企业的基因。如果说,那些跨国公司在某些时候,比我们的企业显得“重义轻利”,恐怕也是因为他们到了必须用“义”去谋长远之“利”的阶段。一旦“必须”消失,一些企业的丑陋基因就会暴露出来。
好在不少地方已开始扎紧自己的“篱笆”。上了环保黑名单的那百余家外国企业,都先后受到过环保总局或地方环保局的通报批评。
这无疑是在向他们发出强烈信号:环保没有双重标准,也不会存在什么“超国民待遇”,外国企业在中国市场同样要不折不扣地执行各种法律法规。
中国的环保形势还很严峻。
环境责任,需要中国本土企业努力,也同样需要跨国公司共担——这不是回报,而是基本要求,是他们的承诺。 (吴 焰)
![]()
从33家到80家,再到目前的90家,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出现在了由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搜集整理的污染企业名单上,这其中包括著名的百事、通用、3M等“世界500强”企业。
一位资深的民间环保人士称,虽然近几年关于发达国家污染转移的讨论有很多,很多民众也认识到跨国公司到中国来投资看中的就是中国宽松的环境政策、低廉的环境成本,但是,当等一个个知名企业在中国污染环境的事实具体而清晰地摆在人们眼前时,很多人还是被震惊了。
跨国公司污染覆盖全国 部分成为当地污染大户
截止到8月15日,出现在污染企业名单上的跨国公司共有90家,涉及食品、电子、化工、机械制造等诸多行业,有的公司在中国的多个投资公司或分公司都存在超标排放、违反中国法律法规的现象。
这些跨国公司绝大多数来自日本、美国和欧洲诸国,其污染企业有一半以上设立在上海,其余的则分散在全国各地。覆盖面包括上海、广东、江苏、黑龙江、甘肃、山东、福建、云南、安徽、天津、浙江、湖北、吉林、重庆、湖南、河北、四川、贵州、北京等15个省和四个直辖市。
谁赚的钱多,谁就应该尽更大的社会责任,这已成为现代社会公认的准则。但来自中国慈善排行榜办公室的数据显示,那些在中国赚取了巨额利润的跨国公司,在公益捐赠方面,却表现得非常逊色。
“那是你们中国人的事情,建议你去找中国的有钱人吧!”
3月15日上午,当刘平汉向设于广州的某大型国际零售企业提出募资筹款请求时,该公司公共关系部的一位小姐冷冷地甩下上面这句话。
刘说:“跨国公司的冷漠,我真的很不理解,也非常失望!”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