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百灵网-长江商报
近日,湖北襄樊有关方面宣布中止继续资助5名贫困大学生,因为自去年8月以来,受助者未主动给资助者打过一次电话、写过一封信,也没有一句感谢的话语。消息甫出,引发的舆论热潮出乎意料,网络上下、报章之间一时话语纷呈,顿成交锋态势。
目前,资助的企业家和受助的大学生都倾吐了各自的理由与苦衷,实际上,即使没有这样的心迹坦陈和情绪照映,当事双方都不应承受当前这般的汹涌压力,更何况,对于个体的道德责难也无助于事件本身的建设性反思。
稍加检索,本次取消资助一事,于近年而言不是孤例,甚至也并非特例。 不久前的“小娟卷走网友捐款”事件,乃至更早些时的明星孙俪停止资助结对学生之事,都曾带来公众关注与舆论激辩,个中理据与本次并未有显著区别。
但诸多事件之发生,诸番讨论之热烈,仍展示出社会公众对当前慈善格局与路径的普遍焦虑。
由此引出的问题是,为什么每次类似事件的发生都会带来不断重复与滚动式的激辩,或者反过来说,我们该有怎样的慈善架构与理念,方能平息话语热情的过度倾注?
细细剖析类似事件或可发现,虽然发生场所、当事者身份以及表现形式各有不同,但它们都存在这样的共同之处,即“个人对个人”或松散、非常态中介(比如网络、比如各类时段性的助学活动)的慈善组织方式,“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慈善理解方式,以及基于学习成绩或个人道德素养,而非贫困现实本身的慈善矫正方式。
比如本次取消资助事件,资助方与受助方是一对一结对关系,当资助方的慈善举动似乎没有得到受助方的“回报”时,继续资助的情感意愿受挫,进而取消了资助,而取消之举源于对受助方礼仪程度的主观判断,而不是基于受助方是否贫困、是否具备了改变贫困的能力。
事实上,这样一套慈善组织、理解和矫正方式,正是一种传统的慈善模式。
传统慈善建立在“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等伦理判断基础上,古代历史上出现的“乡约”、乡赈等救济组织也主要服务于血缘家族内部,很少推及于外,而慈善行为的起止、存废则主要基于亲族熟人间的道德监督,少有契约约束。
然而,在现代社会的慈善理念当中,慈善是种公共行为,捐赠以慈善组织为中介,捐赠与受赠分离——捐赠人不知道哪些人因他受助,而受助人也不知道谁帮助了他,这已成国际惯例。
更重要的是,这种有别于传统直接而具体捐助的现代慈善,还免除了感恩与求回报的心理,使慈善行为不至于在超出本身的“情感债”、“道德债”上阻滞。
因此,此次取消资助等类似事件的背后,其实是传统慈善心理在现代社会结构中所面临的“困境”,以及传统慈善模式向现代慈善模式转型中的曲折与阵痛。
如何尽快建立一种现代慈善,固然需要资助、受助双方的自我心理调适,更重要的是制度和机制方面革新的努力。
可以说,每一次慈善事件,每一次由事件生发的议论,都是在丈量着我们离现代慈善的距离,催发着慈善事业改革的紧迫。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当抽离于对取消资助的是非曲直判断,而是把它当作是一个反思的样本、一次推动进步的机会,从而最终建立起现代慈善,从而使我们的慈善不再是社会运行中的冲动与偶然,而成为内生于社会结构的常态与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