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浪网—南京晨报
受助一年多,没有主动给资助者打过一次电话、写过一封信,更没有一句感谢的话,襄樊5名受助大学生的冷漠,逐渐让资助者寒心。8月中旬,襄樊市总工会、市女企业家协会联合举行的第九次“金秋助学”活动中,主办方宣布:5名贫困大学生被取消继续受助的资格。(8月22日《楚天都市报》)
一石激起千层浪,襄樊5名受助大学生因不懂“感恩”而被取消受助资格的消息见报后,社会各方对此的评论声音也随之泛起。
在昨天举行的“‘圆梦2007’江苏省希望工程助学行动”助学金发放仪式上,我省一位考上清华大学的受助学生也专门就此谈了自己的看法。(详见本报今日A2版)。
其实无论是道德层面上的批判还是对社会背景的推究,都为我们全面认识这一新闻事件提供了更多的注解。
受助大学生为什么不感恩?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是古代君子的美德。这些资助贫困大学生的企业家其实并没有这么高要求,他们只希望,受资助的大学生打一次电话、写一封信,或者表达一句感谢的话。
然而,这些贫困大学生却没能做到。这也是为什么新浪网调查显示,83.17%的人支持取消资助的做法。
但比取消这5名大学生继续受助的资格更重要的是,为什么许多贫困大学生会出现这种不感恩的心理呢?
部分可归结于贫困大学生本身的原因,比如“‘极度自尊又极度自卑’,缺乏一种正确对待他人和社会的‘阳光心态’”,或者自以为是天之骄子,“成绩好,获资助是理所当然的”,从而缺乏起码的感恩之心。
但笔者认为,这其实更是一种社会病症的反映。
首先,感恩的缺失,与我们的教育有很大的关系。
应试教育以掌握知识特别是应试知识为主要目的,人文教育与道德教育总体缺失,感恩教育当然也不例外。而家庭的教育中,父母也大多只希望儿女成绩好一些,并没有要求情感上的回报。
“成绩好,获资助理所当然”的心理恐怕就是大学生无视父母情感回报放大到社会的反映。
其次,当今的社会一些不良风气也在无形中助长了这些贫困大学生不感恩的心理。
尔虞我诈,欠债不还,法院判决后当“老赖”;见义勇为的事件中,被救助的人置恩人的困难于不顾,甚至连作证都不敢……当社会上许多人对不诚信、不感恩“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并从中能获取到生存利益时,这些都在影响着大学生的道德成长。
在此情况下,一些被资助的大学生认为资助者在资助活动中已经获名得利,无需感恩就不难理解了。
所以,虽然网络上大多数人都赞同取消那些不感恩的贫困大学生继续受助的资格,但笔者却认为这也只是一种治标之策,并且效果如何尚不得而知。
我们还得作更深刻的反思,减少了出毛病的社会根源,自然也就大大地减少了贫困大学生不感恩的病症的发病几率。(杨 涛)
取消资助能教会学生感恩吗?
是否资助一个贫困学生,首先要看他是不是真的家庭贫困,生活困难,是不是真的需要帮助。诚然,受助的大学生是否懂得感恩,是否品行良好,这很重要。
但是既然这些贫困大学生不懂得感恩,那么最应该做的,不是取消受助资格的“惩罚”,因为这无助于他们心灵的改善,反而会让他们陷入生活的困境,真正需要做的是对他们进行教育。
但在这种情况下,最应该做的应该是针对问题,有目的性地帮助他们放平心态,消除他们的自卑感,加强感恩等必要的教育,在良好的引导之下,让他们学会以正确的心态对待他人,学会感恩。
所以,面对感恩缺失的困境,笔者不赞成立即掐断这些大学生的受助资源,而是期望能给他们一次提醒,再给他们一次机会,“惩罚”无益于问题的解决。(丁洪峰)
感恩非要说“谢谢”吗?
这种对行善者的敬仰,也很容易转移到受助者身上,要求受助者同样给予物质与精神的反哺。这种道德的均衡关系,一直维系于行善行为的内核之中,成为人们认为理所当然的天理。
但是,如果慈善活动只关注到生存层次的表象,却较少触及受捐者的心灵层面。那么,一些受助人的尊严可能会受到伤害。
所以,帮助贫困人群的过程首先是保护他们自尊的过程,是帮他们树立起生活信心的过程。如果在帮助时只注重受助人物质层面的改善,并且总是要求他们达到别人期望中的道德表现,忽视了他们内心可能会受到的伤害,这样的帮助是单向度的、而不是以慈善本身为主体的。
其实,一个人接受他人捐助,很多时候是没有选择的无奈之举。那么,我们是否能保持足够的宽容,允许受助者静静地完成学业,内心深处藏留对捐助者的感恩之情,有足够的时间、多元化地回馈资助人,回馈社会,而不是机械地以“工会要其写封感谢信”的规定动作来强制要求他们显性表达。
慈善事业要让每个人都有尊严地接受帮助。(毕 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