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07-08-22 鲁斌
受助一年多,没有主动给资助者打过一次电话、写过一封信,更没有一句感谢的话,襄樊5名受助大学生的冷漠,逐渐让资助者寒心。8月中旬,襄樊市总工会、市女企业家协会联合举行的第九次“金秋助学”活动中,主办方宣布:5名贫困大学生被取消继续受助的资格。(楚天都市报)
人之所以优于一般动物,就在于人有感情,有道德,有伦理,有同情之心,有感恩之情,有正义之感。——即便是动物,还有一些反哺本能。人缺失了这些特质,就连一般动物都不如了。可是也有些人,受到别人的帮助以后,却不知恩,不图报,整个一个忘恩负义之人。感恩是一种道德良性互动的润滑剂,拒绝感恩则是道德的癌细胞,它吞噬着社会善良机体,让人们对善举失去反应,使人们对善良变得麻木。我们通常所说的“孝道”、“尊师”等等,都是要求子女对父母、学生对老师感恩。可是在商业社会里,人们往往因为信奉权力和金钱拜物教,造成“有奶便是娘,断奶娘滚蛋”和“人在位,茶奉上;人一走,茶就凉”的社会风气,一些人在有求于人时是奴隶加乞丐,在无求于人时是皇帝兼施主。一个不会感恩的“实用主义”社会,是无法提供持续性善良的。
这件事情的发生,使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这就是当前学校对学生的教育问题.自古以来,"授业、传道、解惑"乃学校老师的天职,教育部门,既不但要教育学生如何做学问,更重要的是要教育学生如何做人;既不但要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对学生进行道德思想方面的教育.只做学问,不学做人,便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人,只有学问,而没有人品,学问又有何用?
笔者认为,一个人的文化程度的高低,并不能决定他的思想水平道德水准的高低,这二者之间并不能成正比关系。有文化有知识的人,他的思想觉悟并不一定高,反之,没有文化没有知识的人,他的思想觉悟并不一定低。当初,丛飞如若将钱捐献给贫困山区大字不识半篓的农民,他也许还能得到相应的回报。
资助者不一定非要求回报,但能够了解被资助者的学习和生活情况,期待着资助贫困生的效果,这是很自然很正常的心态和期望。从被资助者方来说,既然自己在困难的时候得到别人经济上的援助,就应该怀有感恩之心。大学期间或毕业后向资助自己的人表达一声谢意或告知对方自己的情况,是最基本的做人的要求。为了不使资助者心寒,社会舆论应该提倡资助者和被资助者保持一定的联系。如果他们保持联系,资助者知道对方的感恩会感到温暖,继续帮助其他人,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当前我们国家的爱心体制或善心体制是不健全的。国际一些大型慈善机构在资助个人或项目时,都要求对方给出切实可行的报告,并要求对方定时汇报资金的使用情况。同时,如果对方违反资金使用的目的,基金会可随时终止资金的发放,这值得我们借鉴。
文章来源: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