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奖状元并非重视教育 提高教育水平才是根本
2007-08-19

 

考取状元一朝成名,则引来万人艳羡。陈默是今年福建的高考理科状元,获此成绩后,她得到包括政府在内的各方面的奖励竟高达68万元,随后她将其中的50万元捐给了南安一所中学。(8月17日本报“观点面对面”版报道)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可以预见的是,在经济手段的推动下,不少学生,尤其是贫困家庭的学生一定会更加发奋学习,纷纷朝状元靠齐。并且,与各地重奖状元相类似的是,考取北大、清华的学生,也会得到不菲的物质奖励。如果说旧版的“非北大清华不上”是盲目跟风、争面子的话,那么最新版本“非北大清华不上”则是为了触手可及的人民币。

笔者也因此产生了这样的忧虑,就算真的有人受经济利益驱使考上了北大清华,甚至成为一个地区的状元,但那些同样受经济利益驱使,却由于分数之差没能幸运考取北大清华或者成为状元的学生们呢?

从清华北大在各省的招生计划来看,后者一定会比前者多得多。在高招领域还有一个潜规则,名牌高校一般不招收第二志愿考生,也就是说如果某考生由于一分之差未能被清华或者北大录取,就意味着他们同样失去了进复旦、交大等名牌高校就读的机会。

如果说这种局面的形成是考生自由填报志愿的结果本无可厚非,但一旦归咎于当地政府人为助推,就应另当别论。拿学生的前途命运给教育形象工程下赌注,必然会助长北大清华等名校的“掐尖”,其实质就是对抗全国范围内的教育公平。

再说了,企业如何进行收入分配都由股东决定,同理,纳税人对税收的分配也同样拥有说话的权利。当地政府在作出重奖高考状元这一决策之前,有没有听取过纳税人的意见?笔者无从得知,但从报道和网友的留言中可以知道的是,反对的声音占据着绝对的主流。由此可见,此决策是当地政府一厢情愿的结果,无关乎民意。

笔者的意见是,政府与其重奖状元和北大清华的上榜生,还不如将它投入到农村中小学的建设中去,通过优秀师资的培养、教学设施的改善等方式,来实现一个地区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从而促进当地基础教育的全面发展。这才是教育工程的根本。


来源:中山商报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