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奥运 北京邀请全世界共同翻译“中华老字号”
2007-08-18

来源:新华网-北京晨报

    四喜丸子=“四个高兴的肉团”(北京晨报图)

    新华网北京8月3日电(记者李舒)外国游客来中国都很想品尝一下地道的中餐。为了迎接奥运会,北京很多餐馆都开始用双语菜单,而翻开菜单,“四个高兴的肉团”(四喜丸子)、“满脸雀斑的女人制作的豆腐”(麻婆豆腐)等却让外国客人摸不着头脑,让懂外语的中国人哭笑不得。

    为改变上述状况,3日,中国科技翻译协会、北京老字号协会、美国翻译协会中文分会、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等在北京共同发起“迎奥运——传神诠释老字号”公益翻译活动。

    8月6日至9月25日,活动将向全世界翻译志愿者或翻译爱好者,征集“中华老字号”的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德语、日语、韩语译法,要求能生动传达原文意义,首期活动主要面对北京地区老字号企业。

    北京老字号协会负责人介绍说,各种“老字号”是中国经济实体中最具有商业文化内涵、最具备品牌竞争力的杰出代表。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及北京2008奥运会的临近,老字号企业面临语言和文化障碍。这次翻译活动将为老字号企业走向国际化进一步铺平语言道路,让世界更加深入了解中国商业文化的深厚历史。

    北京不少老字号负责人表示,活动期间将在店堂内开辟专门区域,以各种形式悬挂或张贴通过复评的作品,供来往的中外客人品评,希望可以通过本次活动,找到最适合本企业的翻译作品。

    目前,北京市政府已决定推出统一的翻译规则手册,以便能在2008奥运到来之前,尽量改变英文标牌中国人、外国人都读不懂的现象。

童子鸡:“还没有性生活的鸡”  

    走进北京大街小巷的餐馆,你很有可能会看到这样的菜单翻译:

   “蚂蚁上树”翻译成“一堆在爬树的蚂蚁”;

   “驴打滚儿”翻译成“翻滚的毛驴”;

   “麻婆豆腐”翻译成“满脸雀斑的女人制作的豆腐”;

    ……这样的翻译往往让前来就餐的外国人摸不着头脑,甚至引起误会。澳大利亚小伙子麦迪文告诉记者,有一次他在一家东北餐馆看到 “老虎做的菜(tiger dish)”时,吓了一跳,“老虎不是受保护的动物吗?他们怎么敢吃老虎肉呢?”

    中国菜究竟该怎么翻译?随着市民讲外语活动办公室近日就一批中国菜名统一翻译在网络上征集意见,中国菜的翻译一时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

    记者调查:菜名英译“四大最”

    ●最无厘头的翻译

    最无厘头的菜名翻译当属“童子鸡”了。网友“餐厨经理”说,看到有的餐馆将“童子鸡”翻译成“还没有性生活的鸡(Chicken Without Sexual Life )”。“这太搞笑了,童子鸡成‘还没有性生活的鸡’,这还不够准确,应该是‘还没有性生活的公鸡’,要是母鸡的话应该是‘处女鸡’了。”有网友如此评价。

    ●最让人恶心的翻译

    来自四川的美食摄影师小毛告诉记者,“口水鸡”虽然名字不雅,但是每次一想到它那种酸辣麻甜的感觉,就忍不住流口水。可有一次她去一家川菜馆吃饭,却发现菜单上居然把“口水鸡”译成“流口水的鸡(Slobbering Chicken)”!“当时就觉得很恶心,不知道老外看了还有没有兴趣吃。”

    ●最没事找事的翻译

    在学英语专业的大四学生赵丽丽看来,很多餐馆将“回锅肉”翻译成“烹了两次的猪肉(Twice—cooked Pork)”是“最没事找事的翻译”。她说,倒不如直接翻译成“先煮再炖的猪肉(Boiled then Stewed Pork)”来得清楚直白,或者干脆翻译成“川式炖猪肉”。

    ●最白开水的翻译

    广东名菜“佛跳墙”在很多星级菜馆都被翻译成“鲍鱼、鱼翅和鱼肚”,这种白开水式的翻译让很多爱好美食的人士觉得痛惜。

    “有些菜名本身就是根据材料起的,为求简单明了,翻译成英文时直接取材料名,比如青椒鸡蛋等,这是无可厚非的。

    可是像‘佛跳墙’这类具有深厚民间历史典故的菜名,直接按材料翻译出来就索然无味了,未免可惜。”酷爱研究中国美食文化的自由撰稿人唐小姐如此表示。

    观点争鸣

    翻译倾向分两派

    唯“物”论:说清材料与做法即可

    “菜单英文名毕竟只是方便外国人点菜的,因此它无需承担传播中国美食文化的责任。”供职于京城多家翻译公司的王女士认为,对于菜单翻译来说,做到清楚明了地说明菜的材料和做法就是成功的,如果稍加修饰以提高点餐者的胃口,就足够完美。

    “中华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很多菜名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典故、优美传说或凄苦故事,要想通过一个简短的翻译体现出来,实在费力不讨好。”

    她举例说,比如“夫妻肺片”,据传是因为一对夫妻卖的凉拌肺片非常好吃,人们便将其口传为“夫妻肺片”;而“佛跳墙”也是源自食客的一句“佛闻弃禅跳墙来”的赞词。

   “如此种种,根本不是一两句能在一个菜的译名里说清楚的,而如果每个菜名后赘上这么一个故事,不但老外看起来费尽,店老板也不愿意浪费菜单纸张阿。”王女士说。

    唯“美”论:简明之外还得讲美感

    北京世联网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高级餐饮类翻译师周金英却坚持认为,“菜单翻译不能只满足简单明了,而应该同时释放美感。”“中国菜名里诸如‘百花’、‘芙蓉’等菜名,有的形象地传递了菜的漂亮造型,有的让人通过联想产生食欲,在翻译准确的前提下,实在不应该把菜名蕴含的美感弄丢了。”

    网友支招汉语拼音配照片

    对于一些有典故的菜名众说不一的翻译标准,有网友干脆提出了用汉语拼音配图片的做法,比如“狗不理包子”直接翻译成“Goubuli Baozi”,“东坡肉”译成“Dongpo Pork”,“四喜丸子”译成“Sixi Wanzi”等,然后在旁边配插图,让点菜者大概有个直觉的认识。

    “这个建议不错,不至于让外国人点菜太费劲,也有助于这些中国菜作为专有名词,就像‘功夫(Kong Fu)’一样,流传海内外。”有支持者如此评价。

    译法借鉴

    国外中餐馆菜单特直白

    在美国纽约生活的严洁告诉记者,当地很多人都喜欢光顾唐人街中餐馆,“他们点菜并不费劲,因为菜单翻译得都特直白。”比如,鱼香肉丝就是“肉丝在大蒜酱汁里”(shredded pork in garlic sauce),咕老肉就是“酸甜鸡酸甜猪肉”(sweet and sour chicken/pork)。以此类推,只要是“╳╳ in garlic sauce”,当地人就知道,“噢,是鱼香╳╳”。

    严洁说,虽然也有些中国菜翻译不是很直白,但由于这些菜的说法“从早期中餐馆开始至今已经在美国流传很久,可以说是‘深入人心’了。比如‘宫保鸡丁’,翻译成‘kong pao chicken’,虽然你问美国人什么是kong pao他们说不清,但跟他们说kong pao chicken,他们大概就知道是什么味道了,因为这是中餐馆里的大俗菜,每个中餐馆都有。”   (王娜)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