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巧节”切莫沦为“乞财节”
2007-08-18

来源:百灵网-春城晚报

    今年8月19日(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传统节日“七夕节”(又称“乞巧节”),乃传说中“金风玉露”相逢之日。众所周知,七夕是民间传说中牛郎织女相会之日,织女又是勤劳善良、心灵手巧的代名词,所以这天晚上,大姑娘、小媳妇都要出来向织女乞巧,希望自己也能像织女一样心灵手巧。

    今年七夕,比大姑娘、小媳妇更忙的是正紧锣密鼓地张罗“七夕”文化节的各地“官爷”,有些地方还争相把牛郎织女传说申报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河南南阳、陕西西安和山东沂源要引巨资打造“中国爱情第一村”和“中国爱情文化源地”(《东方今报》8月17日)。

    明眼人一看便知,神话人物的“归属之争”,已演变成资源与经济利益的博弈——“乞巧节”已被一些富有想象力的国人赋予了新的内涵,成了投机取巧的“取巧节”。其实称“乞财节”更准确,归根结底,“取巧”乃为求财。

      七夕源于汉代,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往年值此吉时,古人诗意盎然地或吟“经纬星辰,能成文章,黼黻帝躬,以临下民……俪于神夫,于汉之滨。两旗开张,中星耀芒”,或咏“纤云弄巧,飞星传恨”、“柔情似水,佳期如梦”。

    对比之下,今人利欲熏心,蝇营狗苟万般钻营,岂不自愧?

      昨日还有则新闻,说广州黄埔区首届“乞巧工艺”大展演活动日前开幕(《广州日报》8月17日)。和忙着张罗“爱情第一村”的官员们相比,这个“乞巧工艺”展多少有些古时才女们一展才华、巧娘们争奇斗巧的意思,只是还少家庭和睦、老幼和谐、畅享天伦的氛围,故还稍显美中不足。

      一个节日只有以“文化内核”作脊椎,才能真正挺起脊梁。笔者以为西方情人节之于中国七夕节,在内涵和文化底蕴方面不可同日而语——中国七夕节除了爱情元素外,还有如乞巧、乞美、乞子、乞年等多方面的民俗文化元素,而西方情人节就单薄多了。

      因缺乏自信,面对洋节的入侵,我们才不知不觉地产生“神经质”般的过敏和抵触,去年十博士联名抵制圣诞节就是有力佐证。传统文化容易在岁月的洗礼下流失或失传,“人亡歌息”或“人去艺绝”。而实际上我们需要承传的民族文化,从语言、音乐、美术、民间工艺、书法、戏剧到传统食品等等,内涵外延均十分丰富。

  民族传统文化遭遇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不单是中国一个国家面临的问题。当民族文化遭遇外来文化的挤压时,就格外需要重竖民族文化觉醒和自尊的大旗。

    我们谈论传统节日、办文化活动时,要正视的是如何将一种文化的“内核”广泛传承下去。只有摒弃浮躁心态,重拾我们正在消失的传统,并赋予其健康的、有拓展价值的新生命,优秀的传统文化才能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