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网
刘蔚 无锡市政府近日与南京农业大学签订了"无锡太湖地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合作协议",从7月开始,大规模治理无锡太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
这对已处于富营养化状态的太湖来说,无疑是抓住了治理的关键。
中科院南京土壤所的研究显示,在太湖的外部污染总量中,农业面源污染所占的比例近年来持续上升,目前已占到50%左右。
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是指在农业生产活动中,氮素和磷素等营养物质、农药以及其他污染物质,通过农田的地表径流和农田渗漏形成的水环境污染。和工业污染、生活污染相比,农业面源污染分布面积广,污染在空间上、时间上的不确定性较大,因此,治理和控制的难度更大、任务更艰巨。
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我国江河湖泊水质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
我国目前有近一半的湖泊都处于严重的富营养化状态,而农业面源污染就是主要的原因之一。如滇池污染中,农业面源污染对于总氮、总磷含量的贡献率已分别高达43.3%和37.1%;巢湖全流域每年因大量使用化肥,致使至少6000吨氮和2800吨磷入湖,目前巢湖水的氮磷比已经接近蓝藻暴发的临界点。
中国是农业大国,近年来,虽然在保护和改善农村环境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却远远跟不上形势的需要。
当前我国已进入污染事故高发期,江河湖泊水质污染的治理工作十分紧迫。同时,随着我国人口数量的增多,来自粮食需求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提高单产的要求也更加迫切,这也有可能导致化肥、农药使用量的继续增加。在双重压力之下,我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形势严峻。
环境问题是在生产生活过程中伴生的,要从根本上消除污染,就必须将环境保护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中加以考虑。治理工业污染如此,治理农业面源污染亦同此理。
首先要在经济政策上找原因。农民过多地施用化肥和农药,是为了求得更高的粮食产量,其根本目的是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
为此,国家和地方应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利用补助、资助等各种经济鼓励方式,从源头引导农民转移单纯向土地要产量的注意力。
运用经济手段,引导农民科学对待土地。如建立农业环境补偿机制,使农业环境的外部性内在化;建立奖励机制,如对实施生态安全农业技术措施的农民予以奖励等。
欧美一些国家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最有效的对策也是抓好污染的源头控制,如发展环境友好的农业生产技术替代原有技术等。
同时,应加快制订相关政策,规范农业发展和农民的生产行为。
对于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我国目前尚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此外,我国的环境政策及研究对农村的生态环境关注不够,尚未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
因此,必须通过政策措施,在重要水源保护区和流域制订执行限定性的农业生产技术标准,严格规定施肥量和施肥时间、品种及方式;加强农药生产、销售与使用的有效管理与监督,倡导和鼓励农民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积极探索生态农业生产道路。
在这一方面,美国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制订也值得我们借鉴。
美国在农业污染控制方面有系统的法律框架,如清洁水法案,非点源污染治理实施计划、最大日荷负计划、农村清洁水实施计划、杀虫剂实施计划,以及海岸非点源污染控制实施计划等,并积极鼓励农民对农业污染进行主动性控制。
我国云南省大理地区近年来为了保护洱海水环境,出台了包括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在内的"三取消"、"三退三还"等一系列重大措施,如加强洱海径流区内农药化肥使用管理等,取得了显著成效。洱海的水质得到了明显提高,并成为我国城市近郊保护得较好的湖泊之一。
减少农业面源污染还应提高农民的环境意识,特别是应宣传化肥、农药施用的科学方法。
产生农业面源污染的当事人是广大农民,他们普遍缺乏对土地的科学认识,对由过量施用农药和化肥带来的环境污染更是不了解。这种局面必须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
调查显示,有90%的农民所购买的化肥的包装上没有施肥指导说明,不少化肥和杀虫剂包装上的说明不够充分、恰当。
我国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形势紧迫、任重道远。人口的增长、生存的需求,使我们的农村生产环境面临更为巨大的压力和更为严峻的挑战。
治理农业面源污染,不仅是保护和改善江河湖泊水环境质量的关键之一,更是调整农业结构、改善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方式的重要措施。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消除的不仅是对环境的威胁,更是对农业发展和人民生存的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