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与教训
2007-08-16

来源:温州日报

   “教育”与“教训”的区别(当然,此处两词都只作动词解),如果是做“词义辨析”的题目,那么小学三四年级的学生,就足以胜任;可是,如果要求的是一种深刻的理解,乃至一种实践,那么恐怕身为教师的你我,都不敢说自己就能做到了。

    不过,有一个人给我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他,名叫路乞,是一位退休的美国法学教授,现居武汉。路乞有一个习惯,就是捡垃圾:不分时间,不分地点,看到垃圾,他就过去,弯腰捡起来丢到附近的垃圾桶里。可是,与一般的“环保人士”(我不知道用这个词是否恰当)不同,他并不要求别人与自己一起捡,也不要求别人不要乱丢垃圾。

  当然,在路乞的心中,是极希望有人能投身这份公益事业,更希望那些人从此改了乱丢垃圾的毛病。可是他说:“我不想教训别人,只想教育别人。我要的是一颗种子。否则,我过去了,(捡垃圾的公益事业)也就过去了。”为了他的“种子”,路乞常会恶作剧一般,当着丢垃圾者的面,捡他们丢的垃圾。有当事者被触动了,因此“不敢见人”时,他也并不趁机进行一番“布道”,而是对着她善意微笑。

    这实在是一个胜过一切“教训”方式的“教育”的微笑。

  经过两三年的精心“培育”,路乞的“种子”似乎已见萌芽了:武汉1000多名大学生,走上街头,捡垃圾(央视新闻频道7月31日《社会记录》)。

  种子是只能培育,而无法训导的,这个道理,其实很浅显。

    身为教师的我们,当然也深知,学生是要“教育”,而非“教训”的。可是,现实中,又有几位教师敢说自己是在“教育”学生呢?坦白一点说,我们“常言道”的教育,不过是在教训学生而已。

  当然,并不能否认,大部分教师还是期望自己是在“教育”学生的——谁不想在自己学生身上“育”出一颗颗美好的种子?可是,美好的期望落入现实,却常只剩了“教训”的事实。遗憾之余,分析起来,或许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我们没有足够的信念。

    尽管我们大都期望“教育”学生,可是,试问全国上下成千上万的教师,有几人坚信:自己的良苦“教育”用心必见成效,又有几人曾经亲见苦口婆心的成效?尤其是面对那些令人头疼、油嘴滑舌、自以为是、屡教不改的学生,谁敢自我担保:只要我坚持不懈(比如像路乞那样)地“教育”,就一定能够感化他们?

  再者,我们没有足够的时间。

   “教育”即使出效果,也是一种潜移默化、日积月累的显现。就是路乞这么一个执着得近乎疯狂的人,他这么两三年下来,也并不一定就能说他已经真正影响了身边的几个人,更别说坚定不移的追随者了。而学生,在教师的手里,又有几年时间呢?

  第三,“教育”往往没有“教训”来得爽快。

    相对于“教育”的慢节奏和“一厢情愿”,生活中“教训”的成效来得快多了。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我们根本就不需要“教育”。

    或许,正如路乞坚信的那样:“教育”是会出“种子”的。可是现实中,我们只是需要“好成绩”的苹果。一位教师优秀与否,是要靠学生成绩来说话的。至于“勤奋好学”的种子,“勤思多问”的种子,“德才兼备”的种子,“勇于创新”的种子……管你什么种子,只要没“好成绩”,谁在乎?

  历史学家常说,我们多灾多难的历史和现实,决定了我们是“务实”的民族。不要种子而要张口就能咬的苹果,实在是最务实的做法,是最合我们民族本性的。

    可是,路乞这个“美国佬”却说,你可以数得清一个苹果里有多少种子,可是一颗种子后有多少苹果,你无法计算。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