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网-工人日报
记者近日在杭州采访时发现,一家二甲公立医院竟提供美发、瑜伽、足浴等非医疗服务,环境幽雅的“病房”里摆放的不是病床,而是按摩床;在一些患者长时间排队才能挂上专家号的大型公立医院,不仅有收费高昂的会诊中心、VIP诊室,还有“特种病房”、大客户患者“绿色通道”……这是当前一些医院所搞的“特需服务”。(见8月12日《钱江晚报》)
表面上看,是“患者”在为医院提供的“特需服务”埋单,但事实果真如此吗?
由于当前医保体制存在漏洞,一些医院变着法子将这些“特需服务”的费用纳入医保项目,事实上成了用医保的钱为“特需服务”埋单。
据之前《健康时报》报道,北京一家中医医院打起医保定点单位的歪主意,医院开起了足疗城,将洗脚洗澡项目,变着花样开出医保处方,侵吞公共医保基金,上百万元的医保金为市民的休闲洗脚埋单。
再有,尽管一些医院称,开设“特需服务”不会影响基本医疗服务质量。
但事实上,在目前优质医疗资源紧缺的情况下,作为非营利性质的公益事业单位,为少数人提供以赢利为目的的“特需服务”,必然挤占公共医疗资源,加剧群众看病难问题。
试想,当多名患者挤在一个病房,而有钱人却享受豪华病房套间时;当大量急需住院治疗的患者因为床位紧张无法及时入院,而大客户患者却通过“绿色通道”享受便捷、全方位的医疗服务时;当疑难病患者经过长途跋涉赶到大城市,却要为挂一个专家号而长时间地排队,而高收入者却可以直接通过VIP诊室得到专家的治疗时;当最好的大夫、最先进的设备为小部分人的额外需求提供周到服务时,公立医院的“公”还能充分体现吗?
值得警惕的是,近年来,一些公共服务行业或多或少地患上了“嫌贫爱富病”,纷纷推出所谓的“VIP客户服务”,为富人、高收入者提供“便捷、迅速、周到”的服务。
笔者并不是要一棍子打死“VIP”服务。问题的关键是,在带有公益性质的行业,提供“VIP”服务的同时,不能侵犯普遍客户的权益。
特别是对于公立医院来说,为广大群众提供基本医疗服务是其基本职责,如果只盯着少数高收入者的钱包,只以赢利为目标,就会远离公立医院的基本属性。